标签:
教育杂谈孙云晓推荐信息 |
分类: 我的访谈及消息 |
《中国新闻周刊》文章:追逐秀场的这代人(2)
|
2007年09月25日 17:24 来源:中国新闻网 |
|
抱着试试看念头的陈石回家取了照片和吉他,结果在当天下午,他取得了第二天晋级的通行证。次日的比赛仍然顺利晋级,陈石回到家时,他的手里又攥着下一关的晋级通知。陈石这才知道,这张通知意味着他在沈阳赛区几千名选手中脱颖而出,进入了前60强。而他即将面临的第三关,则直接决定他是否能到上海参加全国范围的比赛。 闯第三关时,陈石说,“我唱完后,觉得当时局势有些不对,评委们都不说话,看得出他们在考虑。我说那我就再唱一首吧。”陈石一共唱了五首歌,这应该是当天比赛选手中唱得最多的数量。但结果仍然是——待定。 待定的选手会被再次挑选并获得去上海比赛的资格。出来等待的陈石有些闷闷不乐,靠在电子琴上睡了过去,直到晚上七点,陈石终于等来了好消息,获得了去上海的机会。 “当时内心一片茫然,又非常激动。他们说后天到上海,在那之前我从来没有离开过东北。”直到那一刻,陈石才通知家里,他要到上海比赛了。 因为当时买不到沈阳到上海的打折机票,陈石连夜坐火车赶到大连,从大连飞到上海——这为他节省了几百元的路费。 陈石从赛区选手晋级到全国百强,之后是32强。“我是从那时才开始知道,自己还有歌迷。”陈石说。最终,陈石在《我型我秀》中取得了前20强的成绩。 因为这次选秀,已经参加高考并已达到艺术院校分数线的陈石放弃了去上大学。“当时在想,上大学出来以后也是要找这样的机会,现在有这样的机会就要把握好。” 《我型我秀》比赛结束后,陈石没有立刻离开上海,他靠参加电视台的娱乐节目和一些私下邀请的演出维持生活。平日无事的日子里,就自己写歌、练琴。 直到2007年初,当他知道湖南卫视就要举办“快乐男声”时,他从上海赶到了长沙,并报了名,并最后取得了2007快乐男声长沙唱区10强的成绩。这为他赢得了跟天娱传媒签约的机会。 在公司的安排下,陈石先后参与了湖南卫视一些节目的录制,并参与了一部电视剧的拍摄,为之写了主题曲。 暑期,当陈石在自己租住的房屋内看着自己参演的电视剧、听着自己写的电视剧主题曲的时候,心里充满了成就感。陈石希望能在这条路上继续走下去,他把通过选秀所走的这条路称为他的“社会大学”。 热衷选秀的几个理由 李皆乐和陈石,如果不走选秀的路,应该都还会有一个平稳小康的人生。但他们的梦想不是这样。他们都期望着自己的人生有一种戏剧性的急风骤雨般的改变。就像李宇春、陈楚生这些灿烂似锦的被一夜改变命运的“超女”“快男”们一样。为此,他们情愿付出天价。 每年都有众多的少男少女们为了参加选秀而不惜退学、辞职,甚至举债参赛。参加过“加油,好男儿”重庆赛区比赛的陈昊对记者说,为了能在比赛中取得好成绩,单是买几件“穿得出来”的衣服,就花掉3000元,如果要算上往返交通、食宿等其他生活消费,这个数字可能上万元。 曾经有人算过一笔账,参加一次选秀 至少要花费2000元,高不封顶。这2000元主要包括交通费、食宿费、通讯费、服装费。 如果能够进入更高级别的比赛,这些费用会成倍增加,“你总不能在参加30强的时候还穿跟海选一样的衣服吧。”陈昊说。 而在新闻报道中,也频频可见一些家长为了让子女在比赛中取得比较好的名次,甚至不惜背上几万元债的报道。 但梦想实现的几率极低。单是湖南卫视的《超级女声》和《快乐男生》节目,每年报名参加海选的人数便达10万人以上。其中只有各大唱区的前10名或者是前20名,才能获得天娱公司的签约资格。对他们来说,参加选秀可能只是作了一个短暂的美梦。就像天娱传媒的工作人员对记者说的那样,那些在校学生在回到校园内后,掌声和被关注的感觉让他们无法立刻安于眼前的平静日子,大约两三个月时间里都无法进入到以前的生活和学习状态。 各个国家的青少年中都会有疯狂的追星族,但是不是中国的年轻人特别疯狂?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对记者分析说:在其他国家,也有上网成瘾者,但在中国,这种网瘾就特别厉害。青少年狂热追捧选秀的现象,也是如此。 孙云晓认为这与中国青少年现实中压力过大而可选择的空间又过于狭小有关——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曾经分别在1995年和2005年在全国46个区、县做过调查,发现中学生们的学习压力在十年间有增无减。“在2005年的调查中,有83.6%的父母要求孩子考到前15名之内。这个数据给我印象深刻,因为这是无法实现的。”孙云晓说。 现在的整个社会,都在激励成功,而真能成功者却又寥寥。对于青少年来说,最好这个过程不要太艰苦,最好一夜间轻松成为明星。而他们的父母,也倾向于不要让孩子吃苦,要过一种体面、风光又不累的人生。 孙云晓说,他还记得另一组数据:虽然有90%的被调查者承认上职业高中也可以取得人生成功,但是有52%的人说,即使自己非常适合上职高,也不会主动选择职高,11.5%的人认为,上职高将来只能当工人,社会地位太低。 对于大多数在一个独生子女家庭长大的孩子们来说,他们不再甘心像老一辈一样,一辈子做一个勤勤恳恳的普通劳动者。 “渴望成功,路又窄,这是中国的青少年们热衷选秀的内在原因。” 但也有学者对年轻人的选择表示理解。复旦大学社会学系教授于海告诉记者:他并不喜欢选秀节目,原因是那里充斥着无谓的噱头和无聊的环节,但他同时承认,电视中每个选手的认真态度让他印象深刻。 “也许选秀节目本身有商业的目的,不够崇高,但不崇高不一定违反道德。”于海表示,对于参与其中的人,不应该成为被评判的对象,“每个人都有做梦的权利,尽管绝大多数人在秀过之后还要回到现实的生活中来,生活没有受到根本性的影响。” 在于海看来,参与选秀活动过程,对年轻人仍然是一个成长的过程,“今天的年轻人并非要固定选择某一条路,无论是怎样的道路都应该让他自己去尝试。在尝试之后,他才知道这是不是他要走的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