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孙云晓
孙云晓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75,041
  • 关注人气:83,177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龙门石窟

(2007-08-13 21:56:26)
标签:

人文/历史

分类: 为您服务
     龙门石窟是中国著名的三大石刻艺术宝库之一,位于洛阳南郊12公里处的伊河岸边的龙门山西山,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经过自北魏至北宋400余年的开凿,至今仍存有窟龛2100多个,造像10万余尊,碑刻题记3600余品,数量之多位于中国各大石窟之首。其中龙门二十品法魏碑精华,唐代著名书法家褚遂良所书的伊阙佛龛之碑则是初唐楷书艺术的典范。

龙门石窟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建于北魏时期的古阳洞、宾阳洞、莲花洞、药方洞,以及建于唐代的潜溪寺、看经寺、万佛洞、奉先寺、大万伍佛洞。最大佛像卢舍那大佛,高17.4米。

龙门莲花,厚重的文化之美。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曾说:洛都四郊山水之胜,龙门首焉。龙门之美,美在名山秀水,更美在石窟艺术。龙门石窟,是佛教文化的圣地。莲与佛教结有不解之缘,佛教把西方极乐世界比作清净不染的莲花境界。佛教在很多地方都是以莲为代表,可以说莲即是佛,佛即是莲。龙门石窟,是莲花世界,这里随处可见的莲花雕刻,造型各异,栩栩如生,将宝花降祥,蔽五云之色的佛教道场表现得淋漓尽致。

在这里,你可以看到佛祖降生、步步生莲的佛传故事,也可以看到端坐莲花宝座、头戴莲花宝冠的菩萨,手捧莲花的供养人像。可以说,龙门石窟将莲花之美丽和圣洁用艺术的语言作了完美的解读。而将莲花与造像衔接得美妙绝伦的当数开凿于北魏时期的莲花洞中的莲花,其直径大有丈余,整个洞顶以莲花为宝盖,花心正圆,上生莲子,外有一轮大莲瓣,大莲瓣间夹着小莲瓣,花态饱满丰润,有强大的艺术感染力。在北魏时期的洞窟里,藻井(即窟顶)装饰图案以莲花为构图中心是很普遍的现象,而像莲花洞藻井如此硕大、以高浮雕莲花图案为主体的,却较为罕见。通常,精雕细刻的藻井、背光等基本上是作为烘托主像,为渲染洞窟气氛而出现的,而莲花洞的藻井图案,除了有力地发挥烘托、渲染作用外,还增添了莲花洞与众不同的景观,其本身也具有较高的独特欣赏价值。

唐代莲花雕刻更多,万佛洞的主佛坐于八角形束腰莲花座上,主像背后雕有52枝莲花,借以表现阿弥陀佛52身。这52枝莲花,莲茎、蕾、叶、花、蓬相间,是唐代莲花雕刻中的神品。奉先寺卢舍那大佛趺坐在双重莲瓣的八角形须弥座上,背光中的莲花更是雄浑丰丽。

洛阳是一个花城,自唐宋以来,洛阳牡丹名扬天下。但此前,莲花却是这个城市的花王。莲花别名甚多,如荷花、芙蕖、芙蓉等。像牡丹一样,河洛地区也是莲花的原生地,在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就有莲子的出土。我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记述河洛地区山有扶苏,隰有荷华彼泽之陂,有蒲与荷。在赏莲吟诗之中,莲花已与河洛文化结缘。

东汉永平求法,佛法东来,首传于洛阳,佛教哲学家根据洛阳的赏莲文化之俗,强化了莲花的哲学内涵和佛教象征,称莲花有在泥不染等四义,有香、净、柔、爱等四德,这样借助于本土的莲花,佛教哲学与儒、道哲学实现了成功的对话,莲花在百花之中最先脱颖而出。

汉魏的洛阳,莲花成为最重要的观赏植物。东汉灵帝的西园,有叶径一丈的夜舒荷,西晋武帝司马炎修筑种有望舒荷的池苑。曹魏诗人曹植《芙蓉赋》云:览百卉之英茂,无斯华之独灵。他认为莲花乃百花之王,而当莲花开遍洛阳城的六月,观者终朝,情犹未足。于是狡童嫒女,相与同游,擢素手于罗袖,接红葩于中流。西晋洛阳才子潘岳《莲花赋》云:游莫美于春台,华莫盛于芙蕖。可见魏晋的洛阳,莲花甚盛,赏者甚众。

西晋灭亡,汉人南迁,把莲花文化传到南方。北魏迁都洛阳,厉行汉化,开凿的龙门石窟中,莲花成为石刻中最重要的花卉,借助于雕塑语言,莲花文化遂大行于世。

洛阳为华夏文化之源,正是有了厚重的文化积淀,佛教才能在这里完成本土化,成为中国佛教;正是有了独步天下的洛阳雕刻艺术,龙门石窟雕刻艺术才能彻底摆脱外来的风格,成为石窟艺术的里程碑;正是有了积累千年的莲花文化,才有了令人叹为观止的龙门莲花雕刻。龙门莲花雕刻,是瑰丽的河洛文化惊鸿之一瞥,是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的见证。那巧夺天工的雕刻艺术之美,中华佛教的神圣之美,博大精深的哲学之美,都通过冰清玉洁的莲花得以解读,因为她是集众美于一身的文化之美。

      (史国枫供稿)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佛祖在上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