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孙云晓文章 |
网络如何才能让青少年如虎添翼
青少年的名字是今天,青少年的发展是不能等待的。在网络文化风行的今天,如何为青少年成长创造文明健康的网络环境,在全社会树立良好的网络道德风尚,是一个重大而又紧迫的任务。
青少年的本质特点和最大需求是发展。因此,判断所有与青少年有关的环境与教育的好与坏,就有了根本的标准,即一切有利于青少年发展的环境和教育,就是好的环境和教育;一切不利于青少年发展的环境和教育,就是不好的环境和教育。确立这样的评判标准之所以有价值,是因为在网络狂潮呼啸而来的时候,人们的认识发生了太多的混乱。比如,在对青少年上网成瘾的海量报道的同时,出现了网络妖魔化的倾向,似乎互联网就是海洛因。这种误导造成许多家庭禁止孩子上网,甚至让父母们产生了网络恐慌,这显然是不利于青少年发展的。与几千年来的求知方式明显不同的是,21世纪最重要的学习是学会管理知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换句话说,是否能够有效地掌握互联网这个工具,在相当程度上标志着是否有效地学习。毫无疑问,从有利于青少年发展的角度看,完全应当支持和引导他们学会使用网络。
2005年11月23日,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在京发布《中国青少年网瘾数据报告(2005)》,这是我国首次正式发布的有关青少年网瘾问题的调查报告。
长期以来,人们大都认为,容易上网成瘾的是那些学业失败和人际交往失败的青少年。可是,2007年1月7日,北京市青少年网络依赖戒除“虹”计划项目科研成果的发布,让人有了完全不同的新认识。经过一系列研究和临床实践,中科院心理所“虹”计划项目组专家已描绘出“青少年网络问题谱系”。而在此次调查描述出一个在学生群体中存在的网瘾高危人群画像:他们往往学习成绩好,自我感觉也较佳,老师和父母往往对这部分学生寄予厚望。但其中一部分在接触网络后往往迅速陷入其中,出现一系列心理行为问题,甚至不乏恶性事件。“最典型的就是,大一学生当中,一些人很快陷入网络问题。很多父母都在说,自己的孩子在沉迷网络之前多么出色,而沉迷网络之后反差又如何之大。”中科院心理所高文斌博士说,不少“好学生”成了高危人群,而这里的根源之一是家庭、社会对孩子从小到大的评价标准。“从小到大只有一个衡量标准的单一评价体系,这是网络成瘾的一个首要因素。”高文斌博士说,这个问题是造成我国青少年心理发展要素不能满足的最主要原因。
“社会、家庭、学校等外部环境中,单一评价体系占据主体思维模式,充斥青少年教育领域。”高文斌解释说,大部分好学生在小学以及中学阶段一直处于学习成绩单一评价体系中。当这些好学生进入大学或进一步社会化时,遇到大量困难,心理发育需求不能满足,很容易发展成为网瘾青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