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就读法
孙云晓
养成阅读的习惯与培养其它习惯一样,也是一个从被动到主动再到自动的过程,自然需要一些巧妙的方法来引导.我在审读2006年5月号<<少年儿童研究>>时,发现浙江上虞市阳光学校谢芳老师介绍的一招,名为"当时"就读.她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如果能抓住孩子相对而言容易进入境界的有利时机,可以有效地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她讲的当时指大自然的时令,当今时代发生的大事,孩子们的各项重要活动等.我认为这是一个不错的主意.如唐代大诗人杜甫的咏春佳作《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例如,一年四季的交替和一些节日来临就是很好的当时,如中秋将至,可以与孩子共同欣赏几首吟月的诗.谢老师推荐了一些佳作,如李白的<<月下独酌>>〈〈关山月〉〉<<静夜思>>,杜甫的<<月夜忆舍弟>>,苏轼的<<中秋月>>,都是上乘之作.我还喜欢李白的《把酒问月》:“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这是诗人绝妙的自我造像,那种飘逸浪漫的风格,会对现实中的孩子产生美的熏陶。读这首诗还可以与苏东坡中秋词〈〈水调歌头〉〉的豪放必较:“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綺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从唐到宋,从诗到词,从李白到苏东坡,记住这两首代表作,足以领略古人非凡的赏月情怀。每逢秋风席卷落叶之时,我总会想起古人诗意:昨夜秋风过园林,吹落黄花遍地金.当我轻轻吟诵几遍,自会对秋意之美有更多更好的感悟.
有时侯,父母们抱怨孩子没有理想,其实,孩子的理想是需要适宜的土壤和阳光才能播种的.比如说,2005年10月12日,中国第二艘载人飞船"神舟六号发射成功,又有两名中国航天员踏上太空之旅.全国都在热烈庆祝,孩子们所在学校也在开展各种活动,如果抓住这个良好时机,给孩子介绍一些航天事业的故事,或许会激起孩子的梦想.我就见过一个10岁的北京男孩,非让父母给自己改名,把张某某改为张海龙,因为有个航天员名叫费海龙。虽然,这是个幼稚的要求,却表明航天英雄已成为孩子的偶像,正可以因势利导。
除了上述“当时”之外,孩子的日常生活会有更多的机会。谢老师说,孩子对某种活动,某种信息正感兴趣时,父母应该敏感地获知孩子的兴奋点,适时提供相应的书报刊,以满足于孩子的需求。如,五年级学生读了老舍的文章《猫》,可能对老舍产生了崇敬之情,急于了解他的其它作品的意愿很强烈,此时,《骆驼祥子》《四世同堂》等力作进入孩子的视野,可谓趁热打铁。
概括一点说,当时就读法的实质是兴趣阅读法。我们千万不可忽视孩子的兴趣,没有兴趣就没有阅读。课外阅读往往是比较自由的选择,能否养成阅读的习惯,主要靠兴趣的力量。兴趣与需要是人们行为的两大动力,而这两大动力又可以相互转化和相互促进。有时侯,人是从兴趣出发的,时间久了,兴趣变成了需要。有时侯,人是从需要出发的,时间久了,需要变成了兴趣。许多父母也明白兴趣的重要,却常常苦恼于不知道怎么样培养孩子的兴趣。实际上,只要善于抓住各种“当时”的机会,你会发现几乎每天都可以培养孩子的兴趣,关键在于你是否了解孩子的生活和心理。我们既可以从孩子的兴趣出发,也可以从孩子的需要出发,最终目标是养成阅读习惯,这是真正让孩子终身受益的教育。
孙云晓
养成阅读的习惯与培养其它习惯一样,也是一个从被动到主动再到自动的过程,自然需要一些巧妙的方法来引导.我在审读2006年5月号<<少年儿童研究>>时,发现浙江上虞市阳光学校谢芳老师介绍的一招,名为"当时"就读.她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如果能抓住孩子相对而言容易进入境界的有利时机,可以有效地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她讲的当时指大自然的时令,当今时代发生的大事,孩子们的各项重要活动等.我认为这是一个不错的主意.如唐代大诗人杜甫的咏春佳作《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例如,一年四季的交替和一些节日来临就是很好的当时,如中秋将至,可以与孩子共同欣赏几首吟月的诗.谢老师推荐了一些佳作,如李白的<<月下独酌>>〈〈关山月〉〉<<静夜思>>,杜甫的<<月夜忆舍弟>>,苏轼的<<中秋月>>,都是上乘之作.我还喜欢李白的《把酒问月》:“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这是诗人绝妙的自我造像,那种飘逸浪漫的风格,会对现实中的孩子产生美的熏陶。读这首诗还可以与苏东坡中秋词〈〈水调歌头〉〉的豪放必较:“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綺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从唐到宋,从诗到词,从李白到苏东坡,记住这两首代表作,足以领略古人非凡的赏月情怀。每逢秋风席卷落叶之时,我总会想起古人诗意:昨夜秋风过园林,吹落黄花遍地金.当我轻轻吟诵几遍,自会对秋意之美有更多更好的感悟.
有时侯,父母们抱怨孩子没有理想,其实,孩子的理想是需要适宜的土壤和阳光才能播种的.比如说,2005年10月12日,中国第二艘载人飞船"神舟六号发射成功,又有两名中国航天员踏上太空之旅.全国都在热烈庆祝,孩子们所在学校也在开展各种活动,如果抓住这个良好时机,给孩子介绍一些航天事业的故事,或许会激起孩子的梦想.我就见过一个10岁的北京男孩,非让父母给自己改名,把张某某改为张海龙,因为有个航天员名叫费海龙。虽然,这是个幼稚的要求,却表明航天英雄已成为孩子的偶像,正可以因势利导。
除了上述“当时”之外,孩子的日常生活会有更多的机会。谢老师说,孩子对某种活动,某种信息正感兴趣时,父母应该敏感地获知孩子的兴奋点,适时提供相应的书报刊,以满足于孩子的需求。如,五年级学生读了老舍的文章《猫》,可能对老舍产生了崇敬之情,急于了解他的其它作品的意愿很强烈,此时,《骆驼祥子》《四世同堂》等力作进入孩子的视野,可谓趁热打铁。
概括一点说,当时就读法的实质是兴趣阅读法。我们千万不可忽视孩子的兴趣,没有兴趣就没有阅读。课外阅读往往是比较自由的选择,能否养成阅读的习惯,主要靠兴趣的力量。兴趣与需要是人们行为的两大动力,而这两大动力又可以相互转化和相互促进。有时侯,人是从兴趣出发的,时间久了,兴趣变成了需要。有时侯,人是从需要出发的,时间久了,需要变成了兴趣。许多父母也明白兴趣的重要,却常常苦恼于不知道怎么样培养孩子的兴趣。实际上,只要善于抓住各种“当时”的机会,你会发现几乎每天都可以培养孩子的兴趣,关键在于你是否了解孩子的生活和心理。我们既可以从孩子的兴趣出发,也可以从孩子的需要出发,最终目标是养成阅读习惯,这是真正让孩子终身受益的教育。
前一篇:迎春花开彩蝶飞
后一篇:开了博客就像养了个孩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