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是进城务工农民的儿子---谈阅读(1)

(2006-03-16 23:01:57)
标签:

育儿

分类: 我的档案

对于一个孩子来说,如果养成了读书的习惯,等于在心里装了一台成长的发动机.2004年11月深圳举办读书月请我做讲演时,这是我讲的第一句话.为什么这样说呢?

30多年从事儿童教育和研究工作,自然使我对这一点深信不疑,更为重要的是,我自己的人生体验让我刻骨铭心.如今,我是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一名研究人员,也是中国作家协会的一个儿童文学作家,我生活的每一天都充满了创造和快乐,但完全可以说,如果没有养成阅读的习惯,绝对不会有我的今天.

亲爱的读者朋友,假如,你知道了我童年的真实经历,你才会相信我说的每一个字都是从内心深处掏出来的. 1955年2月8日,我出生于山东省青岛市一个清贫的工人家庭.读过我的<<渴望自然>>或<<不惑之年忆成长>>的人,会知道我童年的生活是多么穷困和坎坷.用今天的话说,我的父亲就是一个进城务工的农民,只是他14岁来青岛当学徒工,慢慢熬成了一家印染厂的工人.

我的母亲与父亲同村,几乎不识字,生下我们兄妹三人.1960年饥饿时代来临,在我哥哥9岁我5岁我妹1岁的时候,年仅29岁的母亲因病早逝.当时,31岁的父亲带着三个未成年的孩子,生活的艰难困苦可想而知.

后来,继母来了,这位善良而勤劳的母亲,使我们家的生活有所改善,但困难依旧. 1962年9月,我进入青岛四方区的鞍山路小学读书.至今我还记得第一天上学的情景.我父亲因为加班,委托邻居的赵叔叔带我去报到.赵叔叔与我父亲是同事,但他有文化,是印染厂的画师,在我们眼里是了不起的人物.他爱孩子,一手领着自己的大儿子赵新国,一手领着我.一路上,我们三个人都是欢天喜地的.

可是,我很快就发现,自己在班里并不受欢迎,因为我除了玩耍什么都不会,连一个童话故事也讲不出来.而且,我还口吃得厉害,时常成为同学们取笑的对象. 令人无奈的是,父母亲根本意识不到我的精神创伤,在他们看来,能吃饱穿暖就很不错了,上学识几个字能写信就行,长大了还是要靠力气干活吃饭,多读课外书报没有多大必要.再说,家里也实在困难重重,挤不出钱来.

长大后,我成为中国少年报的记者,可在我的记忆中,我小时候从未读过这张少先队队报.长大后,我成为儿童文学作家,可我的童年时代,却不知道谁是安徒生、格林、冰心、张天翼,因为我们家里连一本课外书也没有。

多少年后,父亲已经70多岁了,他向我解释说,当年,真看不出你有写书的天分,咱们家世世代代都靠力气吃饭,咱家那块地里不长文化苗啊!听父亲说这话时,我已经40多岁了,明白父亲的苦衷。我从不抱怨父母亲,因为他们把三个儿女抚养成人,已经是功德无量了,况且,他们不重视读书也是受当时社会影响的。我特别感谢父母亲的是,他们没有给我知识,却给了我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孩子最需要的自由。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