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君莫做孩子王
——一个老辅导员的三思
孙云晓
孔子说:“五十知天命”。何谓天命?迷信的人指上天的意志,也指上天主宰之下的人们的命运。我想,孔子此论大概是说自己能够把握人生规律,从必然世界走向了自由世界。当《辅导员》杂志的编辑为50周年刊庆约我写稿时,我想起了两千多年前的圣人之论。
在21世纪的今天,怎样做一名少先队辅导员?对于我这个从事过32年少先队工作的老辅导员来说,依然是极富挑战性的题目。
2004年3月31日,全国少工委发出了致全国辅导员“倾听孩子心声,做‘五者’表率”的倡议书,即做少年儿童人生追求的指导者,做少年儿童实践体验的组织者,做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服务者,做少年儿童良好成长氛围的营造者,做少年儿童合法权益的维护者。或许可以说,“五者”是当代优秀少先队辅导员的重要标准。出于一个终生热爱少先队的老辅导员的责任心,我想补充一下“五者”之说,即做“五者”的前提是做一名学习者和思考者。50年的历史已经证明,不善于学习和思考的辅导员,决不是一名优秀的辅导员。
一
记得有一年,北京某区举办大型少先队集会,请我出席。
那天下午两点半开始,队鼓喧天,队旗飘飘,队员们很兴奋。到了3点钟,主持人宣布:全体起立,默哀3分钟,悼念著名的故事爷爷孙敬修。队员们哗啦哗啦地站了起来,纷纷低下头。
可是,没过多一会儿,有几个队员“卟嗤”一声笑了出来。笑是有传染性的,这个一笑,那个也笑,“哗——”笑成一片。主持人又气又急,说:“队员们,孙敬修爷爷为我们讲了一辈子故事,现在他离开我们了,我们有些队员不但不难过,还笑!”话说得这么严重,队员们不敢笑了。忍了一会儿,又有些队员憋不住了,“哈——”又笑了起来。结果,默哀的3分钟变成了尴尬的3分钟。
会后,主持人感慨地对我说:“哎呀,孙老师,你看现在这孩子,一点同情心都没有!”我说:“恕我直言,不是孩子没有同情心,而是会议的安排有问题。”她愣了,惊问:“什么问题?”我分析道:“孩子天性是快乐的。让孩子由快乐的心情转到肃穆的心情,需要一个转化的条件。你没有创造这个条件,2点半搞得那么热闹,3点又默哀,孩子的心情转化不过来,就觉得可笑。因此,他们的笑是正常的反应。”
有经验的辅导员都知道,搞某些队活动要给队员一个调整心情的过程。如悼念先烈,一般是先讲先烈的故事,扎花圈、戴白花、唱歌等等,然后才去烈士陵园或纪念馆。这样,队员们一般都会表情肃穆,甚至会流泪哭泣。同样,悲伤也是可以传染的。这样的悼念活动就会令人难忘。
优秀的辅导员应当是半个心理学家。我们不能把孩子的特点当缺点,要做孩子的法官,先当孩子的律师,碰到问题先在心里替孩子辩护一下,思考一下他们为什么这样做。
二
少先队教育的核心是学会做人。德育无疑是重中之重。可是,我们在肯定德育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是否也应当思考一个问题:在许多地方,德育为什么成了一壶烧不开的水?
辅导员们常说,活动是少先队的生命。这句话是对的,却又是含糊不清的。是不是所有的活动都是少先队的生命呢?回答显然是否定的。譬如,有些选拔性的活动,可能是违反教育原则的,因为现代教育是尊重差异性的;有些救助性的活动,也可能违反教育原则,如随意公布被救助者的隐私,也会伤害其尊严等等。即使那些似乎完美无缺的活动,也存在着适合一些队员而不适合另一些队员的情况。
少先队总是倡导孩子做好事,因为做好事是良好的道德行为。但我们是否想过,德育的真正目标是什么?
道德行为是个体在一定的道德意识支配下表现出来的能够进行道德评价的行为。道德行为有两种表现:一种是不稳定的、有条件的道德行为。这是一种不经常的道德行为;另一种是无条件的、自动的、带情绪色彩的道德行为。这种行为已经形成了道德习惯,即“道德行为习惯”。道德行为习惯是个体稳定的道德行为方式。从系统科学的观点来看,道德习惯是道德行为自动化的过程,是由不经常的道德行为转化为个人品德的突破点,是品德发展的质变的指标。
显而易见,道德行为和道德行为习惯是两个不同层次的概念。衡量德育效果的真正标准,既不是听其口若悬河地演讲,也不是看其偶然出现的道德行为,而是看其是否养成了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众所周知,水的沸点是100℃,而我们有些德育工作也包括其他教育,往往在刚刚达到50℃的时候就停了下来,例如当孩子开始做好事了,或者开始守纪律了,我们就觉得德育的目的已经达到了,教育已经成功了。事实上,这绝不是德育的最终目的,而只算是前50℃的教育。它绝不应该成为教育的终点,而应该被视为一个重要的教育契机。抓住孩子偶然出现的道德行为,将其反复训练成道德行为习惯,是德育的后50℃。很明显,中国德育在后50℃上下功夫不足。
当然,养成道德习惯的过程绝不仅仅是行为训练的过程,而应当是不断提高道德认识,升华道德情感,增强道德意志,形成道德习惯。“知”、“情”、“意”、“行”四个德育环节是循环往复的、螺旋式上升的,这是一切德育工作都应当遵循的规律。
三
经常听一些辅导员自谦是“孩子王”,说真心话,我感到不安:你是王,孩子是奴隶吗?
我深知,许多自称“孩子王”的人士并无王者野心,只不过是口口相传而已。但是,我还是建议辅导员莫以王论。教育家陶行知说:“谁若小瞧小孩子,他比孩子还要小。”我也向辅导员朋友赠小诗一首:
劝君莫做孩子王
篡位不是好勾当
辅导应有诸葛志
热血如海出朝阳
细想一下,成年人在少先队活动中为所欲为的现象并不鲜见,这是值得注意的倾向。在全国少工委办公室和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一项全国调研中发现,有46.5%的队员反映少先队干部仍然由教师任命而不是由队员选举产生。
少先队是少年儿童学习做主人的组织,辅导员的天职在于指导孩子成为真正的主人。也许,这可以称得上是中国政治文明建设的基础工程之一。
然而,包办代替之风依然兴盛。譬如,少先队活动辅导员说了算, 由辅导员设计和导演,就是典型的做法。这样做的辅导员可能会说:“队员的年龄太小,不替他们设计好了,他们不会开展活动。”实际上,这是对儿童的不信任,甚至是对儿童权利的剥夺。
孩子是在体验中成长的。成年人既然不能代替孩子成长,就不应当代替孩子体验,而体验就包括了成功与失败。在少先队活动中,辅导员应当给队员们完整的权利,即体验设计、组织、参与队活动的全过程,不必惧怕失败。对于儿童来说,失败是一种特殊的营养。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甚至认为,儿童是在犯错误中长大的。如果总让儿童处于一帆风顺的生活,等于在为他们制造陷阱。所以,少先队应当成为一所创新的学校,成为儿童体验未来生活的实验场。
假若我再次担任辅导员,以上“三思”就是我的“三做”,即做半个心理学家、烧开德育这壶水、辅佐孩子成为真正的主人。我想,这是每一个辅导员都无法回避的课题。
2004年5月7日于北京世纪城
——一个老辅导员的三思
孙云晓
孔子说:“五十知天命”。何谓天命?迷信的人指上天的意志,也指上天主宰之下的人们的命运。我想,孔子此论大概是说自己能够把握人生规律,从必然世界走向了自由世界。当《辅导员》杂志的编辑为50周年刊庆约我写稿时,我想起了两千多年前的圣人之论。
在21世纪的今天,怎样做一名少先队辅导员?对于我这个从事过32年少先队工作的老辅导员来说,依然是极富挑战性的题目。
2004年3月31日,全国少工委发出了致全国辅导员“倾听孩子心声,做‘五者’表率”的倡议书,即做少年儿童人生追求的指导者,做少年儿童实践体验的组织者,做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服务者,做少年儿童良好成长氛围的营造者,做少年儿童合法权益的维护者。或许可以说,“五者”是当代优秀少先队辅导员的重要标准。出于一个终生热爱少先队的老辅导员的责任心,我想补充一下“五者”之说,即做“五者”的前提是做一名学习者和思考者。50年的历史已经证明,不善于学习和思考的辅导员,决不是一名优秀的辅导员。
一
记得有一年,北京某区举办大型少先队集会,请我出席。
那天下午两点半开始,队鼓喧天,队旗飘飘,队员们很兴奋。到了3点钟,主持人宣布:全体起立,默哀3分钟,悼念著名的故事爷爷孙敬修。队员们哗啦哗啦地站了起来,纷纷低下头。
可是,没过多一会儿,有几个队员“卟嗤”一声笑了出来。笑是有传染性的,这个一笑,那个也笑,“哗——”笑成一片。主持人又气又急,说:“队员们,孙敬修爷爷为我们讲了一辈子故事,现在他离开我们了,我们有些队员不但不难过,还笑!”话说得这么严重,队员们不敢笑了。忍了一会儿,又有些队员憋不住了,“哈——”又笑了起来。结果,默哀的3分钟变成了尴尬的3分钟。
会后,主持人感慨地对我说:“哎呀,孙老师,你看现在这孩子,一点同情心都没有!”我说:“恕我直言,不是孩子没有同情心,而是会议的安排有问题。”她愣了,惊问:“什么问题?”我分析道:“孩子天性是快乐的。让孩子由快乐的心情转到肃穆的心情,需要一个转化的条件。你没有创造这个条件,2点半搞得那么热闹,3点又默哀,孩子的心情转化不过来,就觉得可笑。因此,他们的笑是正常的反应。”
有经验的辅导员都知道,搞某些队活动要给队员一个调整心情的过程。如悼念先烈,一般是先讲先烈的故事,扎花圈、戴白花、唱歌等等,然后才去烈士陵园或纪念馆。这样,队员们一般都会表情肃穆,甚至会流泪哭泣。同样,悲伤也是可以传染的。这样的悼念活动就会令人难忘。
优秀的辅导员应当是半个心理学家。我们不能把孩子的特点当缺点,要做孩子的法官,先当孩子的律师,碰到问题先在心里替孩子辩护一下,思考一下他们为什么这样做。
二
少先队教育的核心是学会做人。德育无疑是重中之重。可是,我们在肯定德育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是否也应当思考一个问题:在许多地方,德育为什么成了一壶烧不开的水?
辅导员们常说,活动是少先队的生命。这句话是对的,却又是含糊不清的。是不是所有的活动都是少先队的生命呢?回答显然是否定的。譬如,有些选拔性的活动,可能是违反教育原则的,因为现代教育是尊重差异性的;有些救助性的活动,也可能违反教育原则,如随意公布被救助者的隐私,也会伤害其尊严等等。即使那些似乎完美无缺的活动,也存在着适合一些队员而不适合另一些队员的情况。
少先队总是倡导孩子做好事,因为做好事是良好的道德行为。但我们是否想过,德育的真正目标是什么?
道德行为是个体在一定的道德意识支配下表现出来的能够进行道德评价的行为。道德行为有两种表现:一种是不稳定的、有条件的道德行为。这是一种不经常的道德行为;另一种是无条件的、自动的、带情绪色彩的道德行为。这种行为已经形成了道德习惯,即“道德行为习惯”。道德行为习惯是个体稳定的道德行为方式。从系统科学的观点来看,道德习惯是道德行为自动化的过程,是由不经常的道德行为转化为个人品德的突破点,是品德发展的质变的指标。
显而易见,道德行为和道德行为习惯是两个不同层次的概念。衡量德育效果的真正标准,既不是听其口若悬河地演讲,也不是看其偶然出现的道德行为,而是看其是否养成了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众所周知,水的沸点是100℃,而我们有些德育工作也包括其他教育,往往在刚刚达到50℃的时候就停了下来,例如当孩子开始做好事了,或者开始守纪律了,我们就觉得德育的目的已经达到了,教育已经成功了。事实上,这绝不是德育的最终目的,而只算是前50℃的教育。它绝不应该成为教育的终点,而应该被视为一个重要的教育契机。抓住孩子偶然出现的道德行为,将其反复训练成道德行为习惯,是德育的后50℃。很明显,中国德育在后50℃上下功夫不足。
当然,养成道德习惯的过程绝不仅仅是行为训练的过程,而应当是不断提高道德认识,升华道德情感,增强道德意志,形成道德习惯。“知”、“情”、“意”、“行”四个德育环节是循环往复的、螺旋式上升的,这是一切德育工作都应当遵循的规律。
三
经常听一些辅导员自谦是“孩子王”,说真心话,我感到不安:你是王,孩子是奴隶吗?
我深知,许多自称“孩子王”的人士并无王者野心,只不过是口口相传而已。但是,我还是建议辅导员莫以王论。教育家陶行知说:“谁若小瞧小孩子,他比孩子还要小。”我也向辅导员朋友赠小诗一首:
劝君莫做孩子王
篡位不是好勾当
辅导应有诸葛志
热血如海出朝阳
细想一下,成年人在少先队活动中为所欲为的现象并不鲜见,这是值得注意的倾向。在全国少工委办公室和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一项全国调研中发现,有46.5%的队员反映少先队干部仍然由教师任命而不是由队员选举产生。
少先队是少年儿童学习做主人的组织,辅导员的天职在于指导孩子成为真正的主人。也许,这可以称得上是中国政治文明建设的基础工程之一。
然而,包办代替之风依然兴盛。譬如,少先队活动辅导员说了算, 由辅导员设计和导演,就是典型的做法。这样做的辅导员可能会说:“队员的年龄太小,不替他们设计好了,他们不会开展活动。”实际上,这是对儿童的不信任,甚至是对儿童权利的剥夺。
孩子是在体验中成长的。成年人既然不能代替孩子成长,就不应当代替孩子体验,而体验就包括了成功与失败。在少先队活动中,辅导员应当给队员们完整的权利,即体验设计、组织、参与队活动的全过程,不必惧怕失败。对于儿童来说,失败是一种特殊的营养。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甚至认为,儿童是在犯错误中长大的。如果总让儿童处于一帆风顺的生活,等于在为他们制造陷阱。所以,少先队应当成为一所创新的学校,成为儿童体验未来生活的实验场。
假若我再次担任辅导员,以上“三思”就是我的“三做”,即做半个心理学家、烧开德育这壶水、辅佐孩子成为真正的主人。我想,这是每一个辅导员都无法回避的课题。
2004年5月7日于北京世纪城
前一篇:青年就业是就业问题的关键
后一篇:展翅欲飞的草原雄鹰(特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