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北京小吃(下)

(2007-04-13 17:08:55)

(15)“茯苓夹饼”狗皮膏
清朝贡品,但包装得老土俗艳。
茯苓是寄生或腐生真菌,附于松属植物的根际。干后变硬,去皮切片,白色,黏牙,是有名的滋补药材。我们吃龟苓膏,它与龟板分担男女主角。茯苓健脾除湿,养心安神。“茯苓夹饼”不是药,是点心小吃。两块薄薄的饼皮,夹着一团黯哑深沉的物体,那是甜甜黏黏的茯苓、蜂蜜、白糖……和配料。
口味有杏、枸杞、桂花、桔子、香蕉、草莓、秋梨、苹果、菠萝、栗子、葡萄、青梅、杨梅、枣、桃。也有原味,基本上全部都“原味”。分别不大。启封后不马上干掉,变硬变色。如一块狗皮膏。

(16)炒焖子、荷叶粥
“焖”,微火、久热、细煮。不使泄气。他们说这叫“炒焖子”。我不大明白。材料是绿豆淀粉做的凉粉糕。切小方块,用芽菜、韭菜炒香。加辣椒吃。
炒一小碟,当然配粥。有绿豆粥、小米粥、粳米粥、莲子粥、小豆粥、大麦米粥、玉米粥……但不能错过荷叶粥。制法简单。熬好白粥,准备一桶,桶底铺一大张洗净的鲜荷叶,倒入热粥,上边再一张。然后盖好。半至一小时后,这桶粥的颜色变得碧绿,带荷香,清爽可口。但荷叶在粥里搁久了,碧绿便变成茶褐,沦为次品。

(17)“驴打滚”满嘴泥
一头灰褐毛驴,在郊野地打滚,扬起一片泥尘——怎会引起食欲?这古老品种的豆面糕,原料是黄米面加水蒸熟,擀成片,抹上豆沙或红糖馅儿,卷起切块,再在黄豆粉上滚一下。
庙会、糕饼店、小摊,都有。这“驴”,外黄、内白、心红。特点是香、甜、黏、软、糯。爱甜的,吃时还可撒上白糖或浇上红糖水、桂花水。
不过我觉得不太甜时,可以享用黄米和黄豆的香。有点狼狈,满嘴是泥。

(18)最大的舌头
京城的饼子,有火烧、锅饼、硬面饽饽、酥饼、馅儿饼、馒头、馍、卷、烙饼……
最大的舌头,便是牛舌饼。这清真小吃有咸有甜,有荤有素。
摊子上的一款,是花椒芝麻酱。擀成长圆形,牛舌状,饼坯放入已上火的饼铛,两面烙至微黄,再烤熟。有些摊子是椒盐馅、肉末馅、麦芽糖馅。吃过那么巨大的舌头,我们再不能如前,当一“快嘴”。

(19)堕落凡尘的“云片”
怎么说呢?其实我并不喜欢吃云片糕。但我喜欢它的名儿。材料是米和糖磨成的细面,后来给压成薄而硬的一片,再一层一层又一层地叠上去。即使层层叠叠地老天荒,味道却是一样的,令人厌闷——但人生如此。
只好寻些变化。
王府井东安市场有云片糕专卖摊子,竟如一幅幅美丽的图案,用红绿丝、干果、芝麻、糖霜、山楂、豆沙、枣泥、豌豆泥……作画。
我不吃。每款买一块欣赏。后来……它经了一段日子,变得干、硬、心死、易碎——一如堕落凡尘的云,老死的后宫佳丽。

(20)酸苦错爱《豆汁记》
豆汁是北京的特产,除去北京,没有哪个地方有卖豆汁的。不喝(或不会喝)豆汁,算不上北京人,亦无资格研究老舍。豆汁不是豆浆,因为它不是黄豆制品,而是绿豆制品的“剩余物资”。粉房用绿豆制粉条或粉丝时,大缸中发酵,沉入缸底的为淀粉,上层漂浮着的是豆汁——淡绿泛青的“下脚”料。经定时发酵再熬煮。其色灰绿,其味酸苦,分生、熟二种。因为价格低廉,是平民化食品,难登大雅之堂。
说其味酸苦,已是厚道,没喝过的人,第一口,哗!又馊又臭,还有奇怪味道,如何下咽?有人认为像“泔水”,有人却喝上了瘾染相思。它是“糟粕”,也是“宠儿”。渐入佳境,才能领略无穷滋味。爱臭豆腐和榴莲的人便心照。
喝豆汁必须就红辣椒咸菜丝,或焦圈。焦圈是古老食品,个头小如手镯,炸得香的“油炸鬼”。棕黄、香脆。不知为什么这样配搭?是一种没有人胆敢随便更改的风俗习惯。
很久很久以前,穷秀才莫稽在风雪中倒下了,卧在金家门外。金家小姐玉奴可怜他冻饿得奄奄一息,便给他喝了两碗热乎乎的豆汁,他才悠悠活过来。她救了他的命,又满怀爱意地希望他上京赴试考取功名,自己有了好日子过。后来莫稽当了官,却抛弃了金玉奴。
是个又酸又苦的爱情故事——《金玉奴棒打薄情郎》。这出戏,原名就是《豆汁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