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北京小吃(中)

(2007-04-06 17:18:29)
⑧乾隆的委屈
远看以为是芋头。
原来是用很粗陋的草绳,织成一个个的小笼。再像荷包般的以一条绳子束紧。它的姿态是“打开了,才知内里乾坤”。
——名字唬人:“乾隆包”。
说是“包”,里头是个肉丸。蒸熟的精肉碎饼。挺贵的,十五元。
巨型的肉丸,上海唤狮子头。福州有大鱼圆,台湾称贡丸(有大得像拳头)。但这个叫作“包”?还借用“乾隆”大号?真让皇帝委屈了。
他老人家又怎会乐意?
⑨水蜜桃色诱
桃子,形态迷人,色彩鲜艳,味道芳香,皮薄浆浓……“天上第一果”。中国是桃树的起源地,考古学家在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发现了六七千年前的桃核。
最早的五月麦熟时已上市。其后即为朱颜青、玛瑙红、雁过红。还有,鹰嘴桃、银桃、五节香、秫秸叶、银桃奴、缸儿桃、柿饼桃。
北京著名的水蜜桃是从深州、肃宁引进,嫁接成功的良种。毛茸茸白里透着胭脂红,充满色欲的诱惑。
⑩冒牌“灌肠”之遥祭
灌肠是北京人爱吃的小吃,在春节各大庙会、夜市、小吃街,都见。
据知,它前身是高贵之名物:关东的“炸鹿尾”。到了清末,炸鹿尾已非真鹿尾,而是在肠皮衣内灌肉末,用油炸。此外,也有加灌猪血。色红。后来,北京满人生活条件下降,炸猪血肉末灌肠也吃不起了,于是小贩别出心裁,改用荞麦粉团灌在肠衣内,其色灰白,得加红颜料,让人“误会”是猪血肉末。自欺欺人。
这天去尝灌肠,他们连装也不装,干脆一个淀粉坨子,外无肠衣,切成薄片。仍称“灌”,仍唤“肠”。名存实亡。这些假冒的“灌肠”,切片放在平底锅上半烤半煲。蘸蒜泥盐水,用竹签子扎着吃。五元一小碟。香咸味,一嘴“粉”。
它是向古老美食一回虚与委蛇之遥祭。
(11)关东来的脆糖
“关东糖”,不过是些脆糖条——如果“拉面”是人手把面团来回拉扯制成,这“拉糖”亦同样原理。不过糖条干了,中间有气孔,也变脆。
一些蘸了芝麻,一些比较原始,光着身子。
为什么称“关东糖”?店员也不清楚。我只好追查一下。这得自清入关说起。一统江山后,东北关外的一些风俗和物产,也引进了北京,如鹿肉、鲟鳇鱼、野鸭、哈士蟆、风干兔、狍子、獐子……关东货中珍贵的都是贡品。关东烟和关东糖也在内。旧时交通不便,货运得“走大车”,秋冬丰收,也近年关,车走得极颠簸。清末东北通了火车,就方便了。
关东糖是贡奉重货中的小点缀。
(12)暴烈惊吓说“爆肚”
“爆肚”一词惊吓指数爆灯。
它是名吃,多为清真回民所经营,之所以称为“爆肚”,指其在滚烫的水中汆一下,速度快,一灼一捞,就这么着。过去人们吃爆肚很讲究,羊肚各部位有名堂:肚板、领仁、肚葫芦、肚散丹、肚蘑菇、食管……顾客要吃哪个部位,可以选择,因各部位老嫩厚薄不同,水灼的时间也有差异,得恰到好处,欠火候或过火候,便过生或过熟而不脆,甚至嚼不烂。当然,亦讲究鲜货,没有异味。从前梨园界的角儿如梅兰芳、马连良、李万春、小白玉霜等都是爆肚迷。
摊上都已成条块状,一碗碗,即点即爆。蘸芝麻酱、酱油、酱豆卤汁、醋、辣油、香菜末、葱花对成的佐料吃。十分市井。亦不深究。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误会了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