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草原来

标签:
鄂尔多斯涮肉羊排 |
分类: 甜甜 |
昨天,落在南苑机场,不得不抱怨几句,既然有了机场,就应该完善进城的交通,单单等出租,就等了40多分钟,行李车进退都相当困难。
这个时侯去内蒙,是最好的季节,先是呼和浩特,然后鄂尔多斯,最后是包头。
呼和浩特基本还是老样子,就是街上看不到卖大头咸菜的推车了,那种红红的风干咸菜头,外边还裹着一层盐霜的,皱皱的硬邦邦的,是小时候最好的零食。没有风干咸菜,只能在店堂里寻些肉串、血肠和羊杂汤。
因为那达慕,康巴什这座被称为“鬼城”的新城,也显得热闹起来,不过,透过一些细节,还是能看出这座表面平静的城市下掩藏的不安和躁动。三居室空房居然租到三千大洋,前提是满城尽空房,这是不是有点怪异?饭点到了,好不容易找到一家当地特色的私房菜馆,居然停电,热菜做不了,烛光氛围倒是浪漫。
街道很干净,绿化也不错,大小雕塑随处可见,很有民族特色,一看这座城市就“不差钱”!鄂尔多斯人很好客,早起就以羊排奶茶待客,中午连着羊排牛排羊头肉,外加“蒙古王”。
包头的变化最大,小十年没回去,只有那尊伟大的“招财毛”塑像还在那处杵着,惨白的有些瘆人,据说已被政府当作“即将的文物”。若不是他老人家一挥手,姥姥姥爷就不会支援边疆来到这座塞外钢城。塑像后面的电影院早拆了,斜对面的百货大楼被叫成“王府井”,感觉怪怪的,既陌生又熟悉。
包头的寓意,是有“鹿”的地方,早年罕见的景象是钢铁大街的上下班“车流”,一水儿的自行车,宽宽的马路在上班时间都是向西的车流,而下班时间则自动变成向东的车流,没有双向只是一个方向,大家很自觉,不堵不急,一边骑车一边说笑,期间的颠簸还穿插着铝制饭盒的碰撞声。那时上下班,人们都习惯带两个饭盒,一个长方形的里面是米饭或者花卷,一个小圆盒盛菜,中午大家聚在一起吃各家头天晚上备好的饭菜。姥爷当时是厂里的技术员,蓝色的工作服上,经常会有机油的味道和菜汤印。上一周《中国好声音》的一曲“鸿雁”,荡气回肠,一下子让那段记忆在老骨柔肠间清晰起来……
三十年的青春,姥姥姥爷把记忆都留在了那里。明天,他们要回山东海边的家里小住一个月,提前邀请了包头的老友去聚会,一起回忆多年前关于沙漠的故事,沙漠里的树,轻易不好活,一旦活了便难以倒下,即使倒下,千年不腐。
在包头,吃到地道的莜面和黄米糕,还有羊肉烧卖和红砖茶,涮肉也极富当地特色,吃涮肉,肉好才是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