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类: 聊聊小话题 |
中午,在餐厅排队等待买饭,闲来无事,翻看同事的警官证。
正面,是小伙子严肃明朗的面容,下面注明工作单位。小而方正的一张卡,夹在黑色的夹子里,我轻轻抽出来,看到了背面。
警官证的背面,有出生年月日,工作部门,工作职务,警官证有效期,以及,血型。
他的那一张写着:血型O。
看见我的目光黯淡一下,他冲我笑:如果发生意外,我可以给所有人输血。
“如果发生意外”,这句话,让我无法遏制地难过起来。
自然而然说到最近电视上连篇报道的云南警察罗金勇和警嫂罗应珍的故事。为了抓贩毒分子,罗金勇变成植物人,他的妻子罗应珍每天在他的病床边呼唤,直到丈夫醒来,她为他写了600余篇日记。
那天,他本来是要陪妻子回娘家,换句话说,那天不是工作时间。
可是,他的心里产生一种发自本能的反应,冲上去。
那一刻,我猜,他一定来不及记起《人民警察法》中的条文:“人民警察在非工作时间,遇有其职责范围内的紧急情况,应当履行职责。”
可是,他还是那么做了。
他的伟大就在于:这“伟大”的行为本身,已经成为一种下意识的本能。
那天,他的警官证背面,“血型”两个字是不是被鲜血染红了?
改版后的警官证,看上去更加漂亮,更加统一,更加规范。然而,在这些改变的深处,却是“死亡”这种形式的更加直观化、合理化——在不知道什么时候,或许,就需要警官证背面的这行字于紧要关头的提醒,以利于医生在最短时间内施救。
也不过是前几天,和一个曾经一起在淄博培训过的同事聊QQ,他讲:今天,差点就死掉了。
我大惊失色:怎么回事?
他的语气淡淡的:去抓一个抢劫犯,他躲进一户民居,多亏那家没人,我们就把那户人家包围了。
我问:后来呢?
他答:后来,他丧心病狂,冲出来的时候左手一个小煤气罐,右手一个打火机。
我倒抽一口冷气。
同事接着说:你知道么,一旦那个煤气罐爆炸,那附近的居民,还有所有警察,都没命了。那么多的家庭,就都完了。
他这样说的时候,我几乎能想象那个只有在电视上才能看见的场面,心里开始紧张。
他的情绪也激动起来了,继续讲:就在他冲向人群的时候,我们一个老民警奋不顾身冲上去抱住他,煤气罐被他猛地扔出来,另两个同事冲上去死命地用身体垫住煤气罐,紧紧抱住不放手,打了几个滚,万幸啊,那罐没炸。
我下意识问:那你呢?
他不好意思地笑了:我冲上去,把抢劫犯一顿乱揍。呵呵,你不要笑我哦,我当时真的气疯了……
我没有笑,当时,有淡淡的雾浮在我眼前。
我还记得,在警校培训四个月结束后,散伙饭的最后一杯酒,大家举杯,不知是谁说了一句:希望30年后大家还能一起聚,希望大家都事业有成,但是都不要成为公安部一级英模。
那瞬间,空气静成诡异的一片。每个人都在微笑,大概也都有点伤感。
作为一群非科班出身却仍要冲在第一线的人民警察,谁知道30年后能不能再相逢?
所以,换了是我,假使我能够,一定也会冲上去把抢劫犯揍一顿吧?
那么多的家庭,那么多的妻子孩子,那么多个罗应珍在等自己的丈夫回家,等丈夫在每个早晨睁开眼时都在自己身边。
可是,罗金勇不是唯一。
以后,或许就在今天,就在现在,就在我们看不见的地方,说不定就又倒下一个罗金勇,又有一个罗应珍开始自己艰辛却执着的守望。
虽然,曾经我也相信这世上罗金勇太少,可是现在我知道了一个道理:其实,任何行业都会有英雄有败类,英雄之所以为万众瞩目,是因为他少、他典型,而败类之所以被举世唾弃,同样也是因为少、因为典型。更多的警察,是那么普通的一个人,有家庭有妻儿,把“警察”二字当作一种职业,每天上班下班,有时候加班,一天无事就是最大的幸运。
其实最朴实的话就是:希望警官证背后的那个血型,永远都起不到提醒的作用……
前一篇:值得心疼的朋友(图)
后一篇:1999年的理想与梦想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