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类: 聊聊小话题 |
曾经我写过一篇文章,大致是说做个从容的女子,是生活的幸福。
那时候我还小,后来渐渐长大,现在要说:假使心境不从容,也未必不是幸福。
说这个话题,就要从心境的磨练开始讲起。关于这个事,我想,锻炼心境就像锻炼喝酒,总要跨越一个度。
这个道理要从头打比方。
我爸没有儿子,他平生的愿望,就是在自己喝酒的时候有人陪,有儿子陪。
这是浪漫主义的念头。
他当然没有选择“超生”,于是平生只得我这一个女儿。
后来他的愿望就变成让女儿陪他喝酒,这是现实主义的想法。
既然无法改变命运,老人家选择适应命运。
适应是要分步骤的。
首先,他买通我妈,以“已经上大学了,可以喝一点酒了”为理由,以“过节了,热闹一下”为借口,怂恿我喝酒。
当然是啤酒,3.7度的啤酒,一杯而已。
我喝了,还好,没有什么反应。他很得意,到处说:果然是我女儿。
显然忽略了“只有一杯”这个事实。
当然后来就渐渐变成两杯、三杯。那么大的杯子,一瓶能装5杯,我的极限是4杯。
这是我的第一个度。
某年过年,我爸给我痛说革命家史,我听得比较好奇,一激动,就喝了第五杯。
很显然,醉了。还好酒品不错,蒙头大睡,这种德行也算是我爸的真传。
这样挑战了几次,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我就能喝5杯酒而不醉了。
虽然,仍然,不过,只是啤酒。
第二次挑战,是大概一又三分之二瓶的样子,我又喝醉了,可是这个“度”迈过去之后,我就能喝一又三分之二瓶而不醉了。就这样被我爸拖下水,现在我能喝两瓶啤酒了!呵呵~~~好英勇的说~~~~~
所以看见留言里讨论到心境的问题,不管是海平面的平静还是海底的汹涌,这些不过是别人的揣度,就好像我之前搞了7年的影评,总是喜欢说“导演在这里运用了如何如何的手法,是为了表达如何如何的思考”,其实都只不过是自己的解读。
解读,就是用自己的想法去揣摩,而未必是导演真正的创作意图。
可是导演不会在乎我们这些人的鼓吹聒噪,说白了搞影评的人虽然是为了道貌岸然地做出指手画脚的样子,好像要指点中国电影一路走向坦途,但实际上也不过只是起到了诱拐观众走进电影院掏腰包的目的。从这个角度来说,前7年我没少批评电影,却毫无疑问批评得过于自以为是。
唯一起到的效果就是,我成为了制片人的帮凶,合起伙来赚老百姓的钱。
哦呵呵,我很少这么刻薄骂自己的,各位看官是不是看得很爽快?
那么这个道理就是这个样——不管别人说我什么,其实说到底没有人是我自己,除了我自己。
只有自己,知道自己经历过什么。
当一场又一场人与人之间的争斗曾经呈现于当事人的眼前,这就好比那瓶啤酒,从三杯到四杯到五杯,说到底不过是因为练得多了,酒量自然增加。
那么,很多事,看得多了,从伤心到麻痹,最后不过只是不在乎。
很多事,就这样,不在乎。
已经很久了,看过小丑跳梁,看过浪里白条,现在,很少有人有事能让我生气。
因为不屑。
人生太匆促,有太多事要做,哪来得闲情逸致与人怄气?
还是那个道理:对于值得的人与事,训诫,或者指责,不过是为了你更加好,要懂得感激,由衷庆幸;对于那些不值得的人与事,中伤,或者辱骂,不过是一些杂七杂八的声响,没有记忆的必要,当然更不值得往心里去。
或许会说:这些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那么,就多受几次中伤、辱骂,一而再再而三地看尊严碎成片,再捡起来,拼起来,用莫大的勇气擎起来。放在一干人等的面前,然后微笑。
这个世界上没有免费的午餐,包括成长。
每一步路,都势必付出代价。
想要平坦的心境、从容的态度么?那么就要经历那些凄惶的岁月、伤怀的曾经。
就像喝酒一样,一次又一次冲刺一个“度”,冲过去了,就有免疫力了。
然后,就坦然了。
所以,心境就像喝酒,总要跨越一个度。
我们总要成长。
只是,这种方式,在那刺伤的瞬间,真的很痛。
我不建议你尝试,因为每一场青春都有顺其自然的美丽,因为一切的历练都不可以强求。
因为每一段年轻,都要从清纯走过,那是何其短暂,又何其美好的岁月。
是永恒的、放在心里、永远珍藏、永远怀念的美好。
所以,珍惜血气方刚、珍惜傻头傻脑、珍惜棱角分明、珍惜脚步匆匆的年纪吧,这又何尝不是一种幸福?
前一篇:车窗外的风景叫“城市”
后一篇:习惯与偏差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