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来自记忆的背叛

(2007-01-29 20:36:08)

 

深圳:陈保才

 

米兰·昆德拉的小说向来以对精神进行探讨见长(比如,《生命中不能承受的轻》、《玩笑》、《告别圆舞曲》等),这次的《无知》也同样如是。

表面上看,《无知》讲的是一个关于回归的故事:

伊莱娜在丈夫马克死后由流亡国度——法国——回到捷克首都布拉格,不过,令她惊奇的是,人们(那些她的朋友),没有一个问过她的流亡生涯,没有人关心她这二十年过得好不好,他们甚至宁愿喝啤酒也不喝伊莱娜带来的法国葡萄酒——因为捷克人都习惯喝啤酒,而且,他们大谈特谈他们的捷克生活,这让伊莱娜感到陌生,以致,伊莱娜对回归非常后悔,她说,她真不应该回到布拉格。另一方面,(兽医)约瑟夫从丹麦回到布拉格,他的哥嫂一点都不关心他的流亡生活(事实上他妻子刚病逝不久他很希望他们能问一下),却只担心他要那原来属于自己的遗产;而约瑟夫在看到自己的少年恋爱日记时,也陷入了不可理解:那怎么能是他做的?那个无耻的勾引少女的少男,那曾经是他吗?他根本记不得这些情节了。更吊诡的是,伊莱娜跟约瑟夫曾经也认识——他们有过一面之缘,那是在布拉格的酒吧,当时,约瑟夫还给伊莱娜偷了一个酒吧里的烟灰缸——可现在,当他们再次相遇并且做了爱,他依然不知道她是谁。

《无知》里穿插的还有伊莱娜的第二任丈夫跟约瑟夫的中学女友的记忆故事,也都是虚无的,不可靠的;其他类似捷克人的流亡生活、前苏联对捷克的侵略,以及89年东欧聚变后人们的精神世界,都有所涉猎,不过,说到底,米兰·昆打拉只不过拿“回归”说一两个故事,而她真正要讲的,却是人的记忆的不可靠性。

米兰·昆德拉写道:“扩大人们不断地批评那些歪曲、重写、伪造自己的过去,或是扩大某一事件的重要性而不提另一事件的人;这样的批评是公正的(它们不可能不公正),但如果在此之前不做一项更基本的批评,也就是对人的记忆本身的批评,它们就不具备重要性,因为人的记忆,可怜的记忆,真的能做些什么呢?它只能留住过去可怜的一小部分,没人知道为什么恰恰留住的是这一部分,而不是另一部分,这一选择,在我们每个人身上,都在神秘地进行,超越我们的意志和我们的兴趣。我们将无法理解人的生命,如果我们竭力排除下面这一最为明显的道理:事实存在的原来模样已不复存在;它的还原是不可能的。

这种结果很容易让我们陷入伤感,因为,它说明:人的本质是在遗忘;人根本记不住什么;所谓记忆,不过是我们所生活过的一小部分而已(充其量也就万分之一),而且还可能是扭曲了的。

这个主题跟米兰·昆德拉以往作品探讨人的精神世界——之轻之虚无——具有一致性,不过,跟以往的作品相比(比如,《生命中不能承受的轻》),《无知》显得不那么好看:它对记忆的探讨不够深入,它对情节的设置又显得媚俗(虽然米兰·昆德拉一直都讨厌媚俗),最典型的就是“伊莱娜的母亲勾引伊莱娜的(第二任)丈夫——古斯塔夫,而古斯塔夫竟欣然接受了勾引”。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做骚"
后一篇:部落格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