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瞌睡行政一词,今日大红。出处来自齐鲁晚报。该晚报的一则新闻如下:
2月19日下午,河北省永年县召开干部作风建设年活动动员大会。会议期间,该县电视台对会议现场的会风情况随机拍照录像,现场拍摄了11名“瞌睡干部”。该县县委当晚召开常委会,决定给予7人免职处理,给予1人全县通报批评,3人黄牌警告处分。
干部作风建设年活动动员大会上瞌睡,看起来几名瞌睡干部果真是自投罗网。但,一场瞌睡,就真的罪大恶极到免职通报批评黄牌警告吗?
作风年动员大会为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瞌睡?什么不能瞌睡?
是因为台上的人报告水平太高,高到了可以催人入眠了吧?是因为台上人报告内容太高尚,高尚到过于深入深出,从一种形式到另一种形式了吧?是因为作风建设年年年建设,建设得太好,让人觉得今年又仅仅是新瓶装老酒,是老一套了吧?是因为我们的行政原本就是瞌睡行政,到底只有瞌睡才能与行政相匹配了吧?
或者,我们还可以尽管善良的大胆的设想,比如是因为我们的干部行政繁忙,天天文山会海,工作疲惫,终于熬不住,就一头栽倒在桌子上睡着了吧?
总之,瞌睡,终究仅仅是瞌睡而已,这或许与作风有关,或许与作风以外的事情有关。瞌睡不可怕,可怕的是为什么有这么多的人都不约而同要瞌睡?
从这个角度讲,制造瞌睡行政的行政是不是更可怕?
制造瞌睡行政的行政到底是什么行政呢?或许是上情下达,这情并非内心之真情,是不想抒却必须抒,结果抒发得生硬,干巴的行政吧。或许是离现实生活过于遥远,远不如眼前的困意来的实在,很是有些虚无飘渺的行政吧;或许是表姿态,结果姿态表歪了,让人容易歪到桌子上的行政吧。或者,或者就是纯粹没事找事,结果真得找出了事的行政吧。
庄子先生的在几千年前就倡导无为,其中的“为”,据老先生自己讲,是“伪”,何为“伪”,人为之事为“为”。你不顺应规律,你没事找事,你就是“伪”。作风建设年动员大会,结果动员出一批“瞌睡虫”,让人联想得空间实在宽广。这动员会,是不是太“伪”了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