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舞龙风俗的由来

标签:
舞雩龙灯龙头拐杖黄帝中国元宵文化 |
分类: 随笔小札 |
龙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一种神物,黄帝一统天下后,从各个氏族各自的图腾动物身上取其某一部分,根据想象用熊头、马嘴、蛇体、鹿角、鱼鳞、虎掌、鹰爪、蚩尤尾综合而成的,称黄龙,体现各部族融合、团结的象征。并且黄帝凭借神龙升天,民间便把黄帝与龙视为一体。原始时期华夏各族盛行图腾崇拜,轩辕一脉以龙为部族象征,久而久之,国人都自以为是龙的传人。
两千三百年前,一位诗人同时又是哲人的士大夫在洞庭湖畔徘徊。他时而低首思索,时而仰天咏叹。在珠走玉盘级的诗句中,他把积郁在心头的那种疑惑一泻而出:
天地还未成形,凭什么来考证?
日夜水分,一片黑暗。
有谁能分辨极限?
天气运动,克盈无形。
如何可以识得天地?
禹用应龙。
如何沟通江海?
应龙怎样以尾划地?
江河流向海洋,有何经历?
日光无处不到,
烛龙如何再照?
太阳尚未升起,
神树为何闪耀光华?
这位士大夫就是春秋时期的著名诗人屈原。
上面的诗句来自他的《天问》。在诗中,屈原一口气提出了百余个问题,从自然到社会,从历史到传说,他都大胆地提出了怀疑,自然,“龙”这个神物也没逃脱他那敏锐的目光。因为传说当年大禹治水时,曾有应龙(一种有翼的龙)以尾划地,为禹指出疏导洪水的路线,于是才有后世江河的浩荡。
至于舞龙习俗,民间有许多解释舞龙由来的传说,一说是,盘古、神农、伏羲轮流掌管“镇天之宝”——一根龙头拐杖,以每年正月初一为换班之时。这天伏羲刚上岗,突然见五瘟童子化成一股黑气,往人间飞奔。伏羲恐五瘟童子去作孽人间,忙将手上的龙头拐杖往空中一抛,立时化作一条金龙,张开大口,一下就把瘟童施放的瘟疫全部吞吃。继又逮住瘟童,将其监禁。因龙头拐杖由玉竹制成,后来人们便照着玉竹龙的样子,用竹子作骨架,制成内点蜡灯的火龙,自行舞弄盘旋,以消瘟免疫。另一则说,玉皇大帝有一根雕龙拐杖,因长年累月感受仙气,活了。某日它偷偷跑下凡间作乱,残害百姓。玉皇大帝为平民愤,派天兵天将下凡将其拿住,然后让百姓用火焚烧,孽龙被烧得翻滚飞舞,待其只剩一口气时,才押回天庭。从此民间有了舞龙放火的习俗。
剔除幻想的成分,这两则传说均反映出历史的真实,也就是说,舞龙起源于古人用火炬祓除邪祟瘟疫的“火祓术”。在古人的观念中,瘟疫疾病是妖邪作怪的结果,这些妖邪与猛兽一样,害怕烈火的攻击。所以秦汉以降年末岁初的祓禊礼中,照例有一道“煌火驰而星流,逐赤疫于四裔”(张衡《东京赋》)的场面壮观的仪式,后世的舞火龙之俗,正是从这种大型的举火队舞形式上发展而来的。迄今一些少数民族地区仍有出于祓邪祛瘟、纳福迎祥为目的出龙舞火仪式,也是这种“火祓术”的历史返照。
又有人认为舞龙是远古龙图腾崇拜的遗存,其原始形态是人们排成逶迤的队形,模仿龙的动作,舞动行进。这种活动称为“舞雩”,含有祭龙、祈雨、祝祷年成等多项内涵,因古人的心目中,龙是主风雨、主谷物的神灵。《周礼·春官·司巫》:“若国大旱,则帅巫而舞雩。”《论语·先进》:“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因知这种活动在春秋时已经流行。董仲舒《春秋繁露》卷十三载有汉代舞龙祈雨之事,汉代画像石上也有舞龙场景,可见汉代的舞龙是先秦“舞雩”的发展。当代农村中的舞龙活动,率以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为主题,其民俗信仰与上古的“舞雩”仍旧是一脉相承的。
由于舞龙之灯是可以各地游走,并且舞龙过程中,锣鼓喧嚣,可以制造声势,舞龙本身包含着祈福辟邪的要义,自然又成了当日全部活动的重头戏。
到了正月十五这天晚上,天帝往下一看,发觉人间一片红光,响声震天,连续三个夜晚都是如此,以为是大火燃烧的火焰,心中大快。人们就这样保住了自己的生命及财产。为了纪念这次成功,从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户户都悬挂灯笼,放烟火以及舞龙灯来纪念这个日子。
龙灯“盘”到子孙众多的大户人家,放“百子炮”;盘到小户人家,放三只连响炮。放炮者不能将炮蹲在地上放,认为炮一蹲地,就意味着这家子孙是“泥坯子”;要将炮提在手中放,寓意“龙子”一步登天。盘到新屋落成的人家,要让这家的妇女“摸龙须”和“龙角”,让其小孩“钻龙门”。盘到那些多年求子不得的妇女,往往要主人加钱加物,让“龙”绕一绕她的身体,并让一个小男孩骑到龙背上绕着厅堂转一圈,扮演一番“麒麟送子”。对此,有人还作了这样一首诗:“妇女围龙可受胎,痴心求子亦奇哉;真龙不如纸龙好,能作麒麟送子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