迄今就学术讨论方面亦颇多争议,皆因于考古报章发表观点,拟“抛砖引玉”,虽得“玉”不少,不乏挨两三块“砖头”。我一并在此回复了。
河北程先生问元平章政事赵璧卒日,因我发表学术论文《元朝名臣赵璧事迹考论》称赵璧卒于“至元十三年(1276年)七月十三,程先生为此质疑,依据《新元史》载:”至元十三年,冬十月,宋天祥次师于汀州……平章赵璧卒。”如此说来,赵璧卒于冬十月,而非夏七月,冬夏两季相异既甚,一字之别,差之千里,况贤者忌辰,不可以不谨,岂可轻心掉之,故更加惊疑。凡正史所载,出必有据,自不敢疏慢,又考张之翰所撰《大元故荣禄大夫中书平章政事赵公神道碑铭》,细细校正,所载无异,可以无歧矣。我参读《新元史》,见其史文颇有讹字,传抄之误也并非未有,古事之流传,流衍漫迤者屡见,何足为怪哉。《新元史》考年者疏于细察精审,未能确据史实,只略以推之,余觉实为憾事也,而比两者,神道碑之所载,实物应更可信。此复。
回复河北赵先生:元朝又一赵璧,字国宝,东平阳谷人。据《新元史》载,此赵璧“莅事有威名,入拜监察御史。”至于与河北有无关联,尚未细考,故供君参考。然平章政事赵璧为怀仁人已论定,恐辨之犹未尽,亦索然矣。
回复大同冯先生:我于《怀仁地名考略》中道:“先有云中,后有魏都。北魏道武帝拓跋圭于天兴元年(公元398年)七月迁都至大同,当时魏都平城还未完全建好,拓跋圭命先在云中(即今怀仁)建早起城、日中城、日没城暂居,后魏都平阳城(即平城)落成,拓跋圭迁入城中紫宫,而当时在云中所建的早起、日中、日没三城俨然成为陪都,《怀仁县新志》记载为孝文帝所筑,明为误矣,或出推想,不足信。又《七修类稿》(
卷二·天地类)、《夜航船》(卷二·地理部)皆记载:‘元魏初居云中,即今山西大同府怀仁县,后迁洛阳。’前史亦所载,其说应是。后至太和十八年(公元494年)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起码怀仁在北魏初与大同并列于同等重要的政治、地理位置。”君疑云中应为大同,因《水经注疏》有道日中城等为北魏孝文帝所建,对此余不敢苟同。首先《水经注疏》为清学者所编撰,其仅注文中提及此论乃为《方舆纪要》所载,撰者既侧重军事,顾未及于地理学术,此弗撰者深考,乃为引伸之。正史明载孝文帝诞于平城紫宫,按《七修类稿》说“元魏初居云中”,时孝文帝尚未出世,何讵筑帝宫耶?其次,《方舆纪要》为清初顾祖禹编撰,序跋道作者“于明亡后隐居不仕,历时三十年”编成此书,又“考订古今郡县变迁,详列山川险要战守利害。”可见其作非官方正史,亦非地理志类,实为一家学说。又详窥其大略,不乏附会之说,余不能尽皆苟同,疑及其所载或误传欤?此书诸家之注颇多,注文亦见多误,孰信孰否不能遽断,权且为研究者备一参考。
又回复冯先生,《绿野仙踪》为晚清作家李百川所著通俗小说,一说为江南人,此说并无实据。余据考为怀仁人,而非大同人。此尚未定论,不宜公开,可另择时探讨。
又回复冯先生:怀仁亦曰云中、云州,历朝地名多有变更,或本为一地,后又析分而置,亦多见史册编纂时笔误,前后乖舛,其犹有伪,琐碎不足以辨。又《钦定续通典》案,《金史地理志》记载,“大同金时升为云州,当是元初复为怀仁县。”此一证矣。
又回复冯先生:正史记载曹文诏为大同人,仅与怀仁县偶有交集,曹氏事迹,可阅《明史》
(列传第一百五十六·曹文诏)便知了。再说郭肇金,亦未必即怀仁人,县志宦迹未见载,因其于清光绪十六年尚在怀仁知县任上,次年,清廷“以亏款延缴,革前山西怀仁县知县郭肇金职”。历来本籍少有当地任知县者,此参读方志记载可知。此项可参阅(《清实录光绪朝实录》
实录卷之三百十九)便知了。
回复太原马先生:经细考,清光绪二十六年,慈禧太后以西巡为名西逃,自北京、宣化、怀安、天镇、阳高、大同,确路过怀仁县,并于“是日驻跸怀仁县”,至于是否入住“庞家大院”,未见记载,余不敢断言。又见史文有“庚辰,上奉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皇太后自怀仁县启銮”之句,见《清实录光绪朝实录》(实录卷之四百六十八),应为载慈禧次日离开怀仁之事,如此,庶得当时之情实也。由此推之,传闻慈禧下榻怀仁“庞家大院”,或真有其事。
2019年7月14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