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殷谦:致某某先生

(2016-11-04 22:44:05)
标签:

殷谦

学术

文化

史志

杂谈

分类: 午夜闲话
殷谦:致某某先生
某某先生:

    您好,来信收悉!最近忙于琐事,至今日回复,请君见谅。
  已读君推荐之《代国代郡通志》及《蔚县著述概览》,还有两本文史资料,竟一时不知如何答复君的疑惑。概览一书皆是编辑,并未见新鲜的观点,其它两本文史资料(第三辑、第十九辑)多为地方党史,并通讯等杂糅,对此我未研究,由是未细看,道不出所以然。
  就《代国代郡通志》(黄绍雄编,中华书局,2015年,第二版)来说,倒是稀罕,读过很多通志,唯此“通志”独具风格,多是搜罗杂七杂八的学术文章编成一册,其中也有一二篇目值得参考,而大多文章写得粗糙,发现其中谬误颇多,其中编入的一些地方志研究者的学术文章,校补、勘误及点注内容出入较大,多处竟风马牛不相及。
  做学术自是严肃严谨的事,单就譬如一个地名及人物生辰要出结论,何止考阅一二典籍,但凡史志,不同朝代和各编著版本必详考之,先求同存异而继之论证,方得出可靠的结果。断不能说举出一个“道碑”文,记载某人卒于某年某月某日就给人家盖棺定论,结果有两本史志记载截然不同,出现三个不同的时间,其结果就道碑还是史志以何为准,这就取决于研究者做学术的态度以及其良知。若遇到此类问题,我一般都会按年索迹,何人何年何月何日何事,摸准其历史轨迹再下结论。
  我厌恶那种“亲情主义”,本来这种现象多出现在家族企业,或是那种任人唯亲者,但出现在学术上令人困惑,其自恋程度可谓前无古人。几年前某地发展旅游产业,争活人抢死人,甚至还堂而皇之地诉诸于公堂,实在没什么好抢的了,就连“潘金莲”和“西门庆”等“人物”也成为争抢的对象,让人啼笑皆非。明明这里没有这个人这件事,偏偏就要生搬硬套拉拢过来,可是历史岂能容得了半点虚假。对此学术界的异化和学者的堕落,从来都未引起重视,反而一句“百家争鸣、百花齐放”以蔽之,表现出的麻木和宽容,令人吃惊和寒心。
   学术的独立的精神和真诚的态度、应持有的原则和立场统统都消失了,倒是那种不负责任、看人脸色的跪舔式的学术者多了起来,做的皆为揣合逢迎的考校,焉能无差舛欤!学术病象因是窒碍,又如何能形成健康的精神气候和文化环境?
   对学术常怀敬畏之心,方得尊严。现在的人大胆包天,厚颜无耻到令人发指,不尊圣贤,不敬天地,常自以为聪明过黄帝尧舜,智慧盖过老子孔孟,全然不把先人放在眼里,实质上这种人才是笨牛蠢猪,只是过于自负和自恋罢了。
   窃以为,学术,乃国之精魂,焉能轻心掉之;学术,乃文明之路,焉能怠心易之。对于学术界这种昏气、流气、矜气和邪气,我们应该严打遏制,因为学术需要虔诚之态度,需要庄严之情感,而止于至善。
   以上答复,不知能否答君之所疑。无论能否,皆是我个人对学术之浅见,就我们这个时代谈这些,只增笑耳罢了。
   还有君的一些疑问,实不知如何答复。一些事我也被弄糊涂,只能无奈又消极地“耳不听为妙,眼不见为净”了!
   谢谢君寄来的茶叶。我不谙品茗,只是煮了一杯,闻起来颇香,看上去颜色也好多了!
   
    此复,顺颂
   冬祺。
 
   2016年11月4日于北京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