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谦:致某某先生

标签:
殷谦学术文化史志杂谈 |
分类: 午夜闲话 |

某某先生:
已读君推荐之《代国代郡通志》及《蔚县著述概览》,还有两本文史资料,竟一时不知如何答复君的疑惑。概览一书皆是编辑,并未见新鲜的观点,其它两本文史资料(第三辑、第十九辑)多为地方党史,并通讯等杂糅,对此我未研究,由是未细看,道不出所以然。
就《代国代郡通志》(黄绍雄编,中华书局,2015年,第二版)来说,倒是稀罕,读过很多通志,唯此“通志”独具风格,多是搜罗杂七杂八的学术文章编成一册,其中也有一二篇目值得参考,而大多文章写得粗糙,发现其中谬误颇多,其中编入的一些地方志研究者的学术文章,校补、勘误及点注内容出入较大,多处竟风马牛不相及。
做学术自是严肃严谨的事,单就譬如一个地名及人物生辰要出结论,何止考阅一二典籍,但凡史志,不同朝代和各编著版本必详考之,先求同存异而继之论证,方得出可靠的结果。断不能说举出一个“道碑”文,记载某人卒于某年某月某日就给人家盖棺定论,结果有两本史志记载截然不同,出现三个不同的时间,其结果就道碑还是史志以何为准,这就取决于研究者做学术的态度以及其良知。若遇到此类问题,我一般都会按年索迹,何人何年何月何日何事,摸准其历史轨迹再下结论。
我厌恶那种“亲情主义”,本来这种现象多出现在家族企业,或是那种任人唯亲者,但出现在学术上令人困惑,其自恋程度可谓前无古人。几年前某地发展旅游产业,争活人抢死人,甚至还堂而皇之地诉诸于公堂,实在没什么好抢的了,就连“潘金莲”和“西门庆”等“人物”也成为争抢的对象,让人啼笑皆非。明明这里没有这个人这件事,偏偏就要生搬硬套拉拢过来,可是历史岂能容得了半点虚假。对此学术界的异化和学者的堕落,从来都未引起重视,反而一句“百家争鸣、百花齐放”以蔽之,表现出的麻木和宽容,令人吃惊和寒心。
后一篇:殷谦:也谈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