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凶手》:一个“理想主义”者的死亡!
文:赵猪
首先,《消失的凶手》探讨了一个非常哲学的命题,有关理想主义和理想主义者,松东路骨子里是理想主义者,但是在行为上却是理性主义;傅源和张公义表面上是理想主义者,但是在某种行为上却完全不是那么一回事。最后张公义死了,傅源至少在影片目前的表现来看,应该也是死了,唯有松东路存活了下来,一方面是为了电影能够继续拍下去,另一方面,也是给理想主义留一条变通的活路。毕竟当下的时代和社会,理性主义早就泛滥到物质至上的程度,理想主义已经只能存在于心灵鸡汤中!
从电影本身来说,《消失的凶手》显然是有野心打造成中国版《福尔摩斯》系列的,所以从故事一开始,就来了一起神秘“消失”的越狱案,而越狱的恰好又是上一部《消失的子弹》中亦敌亦友、惺惺相惜的松东路与傅源。接着一场没有凶手的案件由此展开。
不过显然导演罗志良和监制尔冬升已经不再满足于编织一整套扑朔迷离的烧脑案件,他们希望通过这个故事,展现更多,他们对于社会,对于主义的思考,所以,整部《消失的凶手》并没有浪费太多心思在案件的铺陈、翻转之上,而是借由案件,来展现每一个人对“公义”,对理想社会的思考和反应,并借松东路、张公义和傅源三个主角,表现出导演自己的选择和定位。从这个角度来说,两位导演的野心更大,社会责任感也更大,但是究竟能被观众接受多少?则需要等到影片上映之后才能见分晓了。
虽然说理大于叙事,但是导演还是把从《消失的子弹》开始英伦复古美学继续贯彻到了这一部当中。刘青云身上从头到尾始终规整、憋仄的呢料西装,复古的街道、厂房,精致奢华的火车车厢,影片的舞美设计不显山不露水,却完成得恰到好处。叙事节奏也依循这一风格,舒缓却步步紧逼,特别是陈光荣致敬莫里康内的配乐,轻快的口哨反倒衬出一种独特的庄重与苍凉。
影片中最令人叫绝的是那一场松东路纵马救美,甚至进入医院中躲避追杀的戏码。快马与汽车的追逐,在高挑的楼层里进退自如的躲闪、设计,从容不迫,别出心裁,至少在之前的华语片中,从不曾见人这么运用过,很有新意。相较之下,影片结尾处大高潮部分的火车内外的格斗,虽然惊险刺激,完成度同样极高,倒是显得没那么出挑了。
最后,特别强调一点,要想更好理解电影中,“凶手”为什么会消失这一命题,倒是不必太往烧脑的部分纠结,而是更多了解一些关于理想主义、乌托邦以及理性主义甚至是物质主义等哲学的部分。当然,作为影片也是这一系列的主角,松东路作为一个不那么纯粹的理想主义者,他并没有死亡,而是坚强地活了下来,这大概也是导演的一点私心,也是他对社会公义的一种自我的表达!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