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孤》:牵牢孩子的手,不再摩托上奔忙着哭
标签:
娱乐 |
文:赵猪
尽管从商业片的角度来说,《失孤》确实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是就社会意义而言,它无疑是当下中国电影市场最稀缺的那种,具有人文关怀和现实意义的电影。看着银幕上的刘德华或茫然,或痛苦地无声啜泣时,更加对那些失孤家庭的父母,感到无比同情。
3月21日,有幸参加了伊利方舟工程组织的儿童安全主题《失孤》观影交流活动。影片结束之后,几位专家还给在座的观众普及了不少“防走失、防拐骗”的小知识。看片时,我忍不住胡思乱想起来。假如之前能多注意一点,牵牢孩子的手,或是多让孩子学习一些防拐、防走失的知识,雷泽宽和曾帅们是否可以避免电影里那样撕心裂肺、流离失孤的痛楚呢?
可惜,一切的如果都只能是如果。诚然,过去的二十年间,中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期,人口流动密集,经济发展压倒一切,人们奔波数千里,只为了存折簿上一些虚妄的数字,在这种浮躁的环境之下,一代人的习惯性生活状态,必然使得某些方面出现短板甚至缺失。毕竟如今的社会环境之下,随着大家的生活节奏渐渐放缓,以及全社会反观诸己的审视之下,这方面的问题已经相对来说好多了。但是时代的阵痛已经形成,一代人的悲剧却不能只是作为谈资,还需要更加重视。这大概就是《失孤》最为积极的社会意义。
回到电影本身,彭三源导演以女性特有的细腻和一位现实主义编剧的敏锐和思考,从雷泽宽注定希望渺茫的寻找入手,用横穿大半个中国的旅程展现出一个父亲内心的迷茫,同时也客观地表现出当下中国社会,人心浮躁的一面。影片开场时那位劝说雷泽宽的武汉哥们,好心却戾气十足,一言不合,就与旁人大打出手,这种反常的桥段,代表的其实不过是中国民众最擅长的自我修复与内心情感的两面冲突。而雷泽宽的表现与其说是回避,倒不如说是麻木,由此可以推断出,在这一路上,肯定已经不只这一位老哥如此劝他了。片尾,雷泽宽求助于和尚,一段缘聚缘散的禅言其实与宗教本身并无太多关联,毕竟之后他依旧倔强地上路了,穿过绿野如茵的乡村、城市、山道、河堤,到此刻,寻找已经无关结果,只是忠于内心的一种本能反应。
人生皆苦,但求心安!克制到极致后,泪水就不会轻易地夺眶而出,只有淡淡却经久不散的悲伤与麻木,始终萦绕在四周。这是一种中国式的美学,隐忍的美学,看不破,生活却依然要继续的美学,毕竟不是每件事情都能有一个结果的,即便是成为了毛雪松的曾帅,他找回的也早已不是记忆里的铁索桥,竹林,还有缠着麻花辫的母亲!
所以,为了不留遗憾,为了人生的圆满,父母不仅要从现在牵牢孩子的手,社会上更应该出现更多的伊利方舟工程和充满正义的志愿者,不要等到失孤,才后悔莫及!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