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星座小王子!灾难后心理创伤的平复

(2008-05-17 10:29:37)
标签:

地震

社会/纪实

汶川

健康

分类: 星座小王子的私日記

        星座小王子!灾难后心理创伤的平复

 

在这次汶川大地震的灾难中,许多幸存者在惊吓之余又骤然遭逢了丧失亲人的痛苦,而顿时陷入了强烈的震惊与极度的哀伤之中,这种突如其来的严重打击与失落,对于幸存者而言无疑是一个巨大而难以平复的心理创伤。

对许多人来说,当看到或想到亲人如此凄惨的死亡,经历到生命中如此重大而突如其来的失落时,这样的哀伤与悲恸可能是一生中最残酷、最不堪的经历。这样悲惨的遭遇与失落在一个人毫无心理准备的状况下突然发生时,许多人的心理与情绪于是在一瞬间崩溃了,而整个人陷入了极度悲哀、无助、甚至绝望的情绪之中。但其中也有的人会先把悲伤搁置,强忍着悲恸投入拯救其它亲人的行列,或是参与其它的救灾行动,然而在所投入的救灾行动告一段落之后,悲恸的情绪仍会显现出来。

另外,有的幸存者在想到亲人的死亡时,除了会感到极度的悲伤之外,也会产生自责、歉咎或罪恶感。活下来的亲人可能会责怪自己,为什么自己活了下来,却让亲人死掉了,怪自己没有尽一切可能的力量去拯救死去的亲人,会反复的想也许自己当时做了些什么或没有做什么,亲人就不会遭逢死亡的劫难,而这样的想法与悔恨便使得幸存者产生了程度不一的自责、歉咎感,甚至是强烈的罪恶感。

有许多人会有疑惑,对于失去亲人的哀恸者,在一旁陪伴的人该如何去安慰他们呢?在这个时候,不论是幸存者的亲人、邻居、朋友或参与救灾的义工,当我们目睹着这些幸存的哀恸者的种种极度哀伤与绝望的情绪时,我们总会不忍的想要试图去减轻哀恸者的哀伤与痛苦,想要说些安慰的话去安抚他们的情绪。是的,这个时候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扶持,以及人类心灵的相互连结可能是灾难受害者苦难心灵最重要的慰藉。

但是在陪伴哀恸者的时候,我们又要怎么做才能对哀恸者有所帮助,又有什么做法是比较不恰当或没有帮助的?例如,当陪伴者在看到痛失亲人的人在悲痛哀嚎、哭泣不已时,往往为了要去安慰对方而对对方说:「不要再难过了」、「不要再哭了」、「不要伤心了」,其实这样的安慰话语对于哀恸者的悲恸过程并不能有什么帮助。

当一个人陷入极端的哀伤时,她的难过、哭泣是不可避免,也不应该去压抑的。所以如当哀恸者因失去亲人而陷入哀嚎不已的悲伤情绪时,或是哀恸者正在伤心难过的述说着关于死去的家人的种种回忆,或是正在哭诉灾难发生时家人来不及逃生的经过,或是在陈述自己无法让家人免于死亡的遗憾与歉疚感时,陪伴者不要因为怕让哀恸者过度难过,或是为了要让哀恸者不再伤心哭泣,而告诉哀恸者:「不要哭了」、「不要难过了」。其实,这时候同理的去聆听哀恸者诉说他伤心欲绝的心情、难过痛苦的回忆,或是内心的遗憾与歉疚感等等,乃是协助哀恸者走过悲恸过程的重要开始。

所以陪伴者在安慰支持哀恸者时的最主要的原则乃是:尝试着去了解、去接触哀恸者此时的心境,并给予同理性的陪伴、关怀、回应与照顾。而所谓的同理性的陪伴,可以是陪着他默默的哭泣、陪着他去对老天的残酷无情表达愤怒与抗议、陪着他去谈内心的哀伤与遗憾等感受、陪着他去说出内心的自责与对死者的歉疚感、或给予他真诚拥抱安慰等,也可能是当哀恸者表示想一个人静静哀思时,陪伴者默默的陪在一旁,好让哀恸者静静的独处等等。当我们能够去接触哀恸者当时内心的感受时,往往我们就能做出同理性的回应。

我们要了解,在这个时刻,我们并没有办法去减少哀恸者内心最深沈的悲恸。对于这样令人痛苦的悲剧,当遭遇的时候,我们只能去承受、去沈痛而悲切的经历。但是虽然我们不能帮助他们远离这样的悲恸,我们的陪伴、支持与安慰,仍然有重大的意义与功能,其中最重要的意义就在于当我们能够去接触到哀恸者内心最深层的哀伤与痛苦时,这样的陪伴、支持与安慰能够让我们与哀恸者的痛苦、绝望的心灵产生一种的连结,而这样的连结对于正陷入如此孤独无援、悲伤无助、痛苦不已的哀恸者来说,虽然不能减轻其悲恸的心情,却能陪着他去承受、去经历、去走过这段最不堪的生命历程。

写这篇文章的原始想法是,如果我们对于哀恸的历程有更多的了解,或许也可以帮助我们去接触哀恸者的内心世界,但是我们并没有忘记,每一颗心灵、每一个内在世界、每个人的哀恸历程都是独特而无法依照公式去了解的。

每一段哀恸历程都是沉重的,而如果亲人的死亡是突如其来的、是完全在意料之外的,那么这样的冲击往往较可预期的死亡(如亲人是因为癌症病故等)更加的令人难以承受,也使得哀恸反应可能会更强烈,哀恸的历程会持续更久,而这次大地震所造成的意外死亡正是如此。

在面临亲人突然之间死亡的事实时,哀恸者通常会先感觉到震惊,且对这样的事实感到难以置信,许多人在这时候情绪上会暂时陷入麻木的状态(突然之间不知道自己的感觉是什么了)或是思想上暂时地陷入混乱、没有办法思考的状态,而觉得不知所措。

通常这样的状态并不会持续很久,而接着下来难过、悲伤的情绪会一涌而出,哀恸者在这个时候会开始哭泣,并陷入极度悲伤的情境。在接下来的几个礼拜、甚至几个月的日子里,哀恸者会有强烈的失落感、持续的情绪低落、毫无食欲、无法集中精神、不想跟任何人说话、对什么事都没有兴趣等等类似忧郁的状态。

然而在思绪中会充满着对死去亲人的强烈思念,心中会好希望好希望能再看看已故的亲人,好希望再听听已故亲人的声音,于是哀恸者经常会发呆,整个心灵沈浸在过去的回忆里,或是经常会对着死者的照片或遗物说话。也因为对亲人的朝思暮想,许多人在这段期间也会经常在睡梦中梦到死去的亲人,但在梦醒时会失望的发现那只是梦境而不是事实时悲伤不已。

而这段期间失眠的困扰也常常会出现,哀恸者可能会难以入睡,或半夜会醒过来好几次,或是入睡后会早早就醒过来而无法再入眠。

哀恸者的悲伤一方面是因为重大失落后的心理反应(永远的失去心爱的亲人了),另一方面也参杂了当哀恸者在想到亲人不幸的悲惨命运(如想到孩子在人生才要开始的时候却被夺走了生命;想到家人好不容易辛苦的一辈子,才要开始享受时却死于非命;或想到老人家无法寿终正寝)的哀伤,以及在想到当亲人在意外惨死的过程中所经历到的极度惊恐害怕的痛苦感受,因而感同身受的感到痛苦与不忍。

自责、歉咎、罪恶感等感受也可能会出现,有的哀恸者会怪咎自己当时没有尽力去救出死者而自责不已。或是会心存歉疚:为什么亲人死了,而自己还活着。或是会在脑海中不断悔恨着:要不是我叫他去做什么(或是没有叫他去做什么),或许亲人就不会遭遇这场劫难了,而认为是自己害亲人丧失了性命。

在哀恸的历程当中,哀恸者常常也会出现彷佛亲人并未真的死去,彷佛那场灾难以及亲人的意外死亡并不曾发生过的感觉。于是有的时候,他会感觉到彷佛亲人还在世,甚至会出现听到亲人声音的错觉,或彷佛在人群中遇见了熟悉的身影而以为是已故的亲人。但是,虽然思念的感觉是如此的强烈,以致于会有这些错觉甚至幻觉的出现,然而,在正常的情况下,哀恸者本身也知道哪些只是错觉,并不是真实的。

另外,在哀恸历程中,哀恸者也可能会出现一些仿同的行为,例如说会去穿死去亲人的衣物,戴亲人心爱的帽子,开始模仿已逝者的说话口吻、或常在谈话中说到已逝者生前的口头禅、或开始热衷的去从事死者生前喜欢做的事情或活动等等。就心理上的意义来说,哀恸者乃是在下意识中借着这样的方式来维系心中与已逝者的连结。

值得强调的是,虽然在哀恸过程中哀恸者的悲伤、情绪低落、对事情失去了兴趣、食欲不佳、失眠等等情形可以说是一种忧郁的状态,但是一般的情况下,哀恸的历程与忧郁症是有所区分的。通常忧郁症患者会出现自我价值感丧失的情形,觉得自己一无是处,毫无价值。但一般在经历哀恸历程的人,虽然感到悲伤,但并不会出现明显的自我价值感丧失的情形。而在处理方面,虽然哀恸者在哀恸历程中会出现极度悲伤的情绪,但并不建议给予抗忧郁药物来试图减轻其忧伤。

忧郁症需要服用抗忧郁药,因为那是一种应该要接受治疗的疾病。但哀恸历程的悲伤是因为遭遇到了真实的重大的失落之后,所必然会发生的一连串心理反应与心理调适的过程,这样的过程虽然不堪却是必须要去走过的,倘若以药物或其它方式让哀恸者在这段哀恸历程中抽离了悲伤的情绪,反而会为日后种下心理上的一些后遗症的因子。但是如果哀恸者的悲伤已经由正常的哀恸历程转变成了忧郁症,或合并有强烈的自杀意念时,则就必须要寻求精神科医师的专业协助了。

通常哀恸历程会持续六个月到一年的时间,在这一年的时间里,每逢几个重大的节日或是特别值得纪念的日子(如过年、端午节、中秋节、死去亲人的生日或自己的生日,以及结婚纪念日等等),哀恸者会特别想起过去与死者在一起度过这些日子的种种记忆与情景。究竟,这是多年以来,哀恸者第一次在失去对方的情况下度过这些让人每逢佳节倍思亲的节日,而过去的一些记忆的浮现也会让哀恸者在这些日子里感到格外的感伤。

随着时间过去,正常的情况下,哀恸者的忧伤会逐渐平复。逐渐的,哀恸者的生活功能也会渐渐恢复,也不在那么退缩隔离,而逐渐的恢复了与人之间的互动,并开始重新投入已停止好一阵子的嗜好活动。

彷佛时间医疗了悲伤,哀恸者也就逐渐的从悲伤哀恸的历程中复原了。

就如同一开始所言,这篇文章所谈的乃是人们在亲人过世后所会出现的哀恸历程,这样的哀恸历程可以说是心理反应的正常状况,但每一个人的哀恸历程是不尽相同的。帮助大家了解哀恸历程的想法是,在我们了解了哀恸的正常反应后,在陪伴哀恸者的同时,我们虽然会感到不忍、会陪着他难过,但却不至感到不知所措的无助。大部分的哀恸者是能够在家人亲友彼此的陪伴下(家人亲友彼此都在经历哀恸的历程),随着时间的过去逐渐的走过忧伤的,并不需要去寻求精神科医师的协助。

接下来,要谈到那些是需要专业协助、处理的情况,让陪伴者在陪伴的过程中能够了解何时应该去寻求精神科医师或是心理医师的协助。

我要谈到在哀恸的历程中有那些情况是需要专业协助、处理的时机。我的想法是,让陪伴者能够去了解,当我们陪伴着哀恸者一天一天的走过哀恸历程的过程中,在那一些情况下我们应该协助哀恸者去寻求精神科医师或是心理医师的协助。

 

 

分别提到的主题包括:

l 在哀恸历程中出现强烈的自杀意念时
l 由正常的哀恸历程演变成为忧郁症的情况时
l 持续地否认亲人死亡的事实时
l 延迟的哀恸历程:情绪隔离、情绪压抑
l 对死者的病态认同
l 无法逐渐复原的哀恸历程

 

 

前面曾经提到,对大多数人来说,在亲人过世后所会出现的哀恸历程是人类心理在面对重大失落时的必经过程,而且,对于大部分的哀恸者来说,如果能够在家人亲友彼此的陪伴下,随着时间的过去而逐渐的走过忧伤,那么这样的过程通常并不需要去寻求精神科医师的协助。但是如果哀恸者因为过度的悲伤、绝望而出现自杀意念时,或是由正常的哀恸历程演变成为忧郁症的情况时,往往就需要去寻求专业的协助处理了。


当哀恸者出现自杀的念头时

如前所述,虽然哀恸者在经历哀恸历程的过程中会出现悲伤、情绪低落、食欲不佳、失眠等等状态。同时也会觉得人生已经失去了意义,了无生趣,并感到生不如死,甚至会表示希望自己当时也跟着死去的亲人一起离开人世间就好了。但是在一般的情况下,哀恸者并不会出现想要去付诸实行的自杀念头。然而一旦哀恸者出现自杀念头时,陪伴者就必须要提高警觉,并积极的协助哀恸者寻求专业的协助处理。

如何能及早发现哀恸者的自杀意图呢?通常在哀恸者反复的表示活着没有意义,频频叹息生不如死时,或者在言谈间透露出想要趁早解脱好跟死去的亲人在天上重逢时,我们就要警觉到哀恸者是否已经有了自杀的念头。这时候可以用关怀的口吻去询问哀恸者是不是有想到要去自杀,如果对方承认已有自杀的想法时,可以再在进一步的去了解是否已经想到要用什么方法自杀,是不是已经想好了自杀的计划(如什么时间、用什么方式、在那里自杀等),以及是否已经写好了遗书等等。

另外,当哀恸者在言语间直接的透露出想要自杀的想法时,我们也要正视其自杀的可能性。有的人以为,如果一个人自己提到想要去自杀的想法时,通常会说出来的人并不会真的去采取行动,我要特别强调这是个错误的想法。当一个人主动提及厌世、想要寻死的念头时,绝对需要我们进一步去注意、去了解关于他可能去自杀的危险性。此外,当哀恸者开始交代后事,或出现一些反常的行为时(如把家中仅剩的财物赠送给亲友时、或把孩子托给亲友照顾表示要出远门时,或是开始去询问一些关于死后的保险金等问题时),我们也要想到其自杀的可能性。

一般人在看到自己的家属或亲人的心情处于非常沮丧、低落的情况下,虽然会担心他是否会以自杀的方式来结束生命,但总会顾忌谈到自杀的字眼,甚至害怕因此反而增加了哀恸者自杀的可能性。但这是一个错误的观念(除非家人是以一种嘲笑、羞辱或激将的口吻来谈论哀恸者自杀的想法),想反的,在这个时候,如果陪伴者能以同理关怀的态度来询问哀恸者是否有自杀的想法时,这样的作法反而能帮助我们及时发现哀恸者的自杀意图。当然接下来,就要积极的协助哀恸者去寻求专业的协助了。

我们要了解,正在经历哀恸历程的人乃是属于自杀的高危险群(比较一般的人来说,他们的自杀可能性的确是比较高的,过去有一些的统计报导确实显示如此),所以对于陪伴者或心理辅导义工而言自然应该去注意哀恸者自杀的可能性。而另外有一些会使得自杀危险性增加的因素,如当哀恸者在意外中死去亲人的人数不只一位时,或是哀恸者在遭遇严重的失落之后,因为家庭的瓦解而缺乏稳定的家庭或社会支持系统时,或是哀恸者长时间的处在自我封闭、与社会严重的疏离的情况下时,哀恸者会以自杀的方式来结束自己生命的危险性也会跟着升高。所以这些也可以作为评估自杀可能性时的参考。


出现忧郁症的情况时

另一个需要专业处理的情况是,当哀恸者在哀恸的历程中出现了忧郁症的情况时。

如我在前面提到的,在正常的哀恸历程中,哀恸者会有强烈的失落感、持续的情绪低落、毫无食欲、无法集中精神、不想跟任何人说话、对什么事都没有兴趣等等类似忧郁的状态。但这样的情况与忧郁症仍是有所区别的。通常哀恸者在经历哀恸历程的过程中,虽然感到悲伤、情绪低落等,但并不会出现明显的自我价值感丧失的情形。然而在忧郁症的情况下,个案往往会出现自我价值感明显丧失的情形,他会觉得自己是个很糟糕、一无是处、毫无价值的人,他会对自己感到鄙视、不屑。除此之外,在忧郁症的情况下一,个案在说话及动作的方面也可能会变的反应迟缓(正常的哀恸历程中,人们也会因为情绪低落而少语、不想跟人说话,或因为思念死去的亲人而经常沈浸在回忆中,而往往因为过度的专注出神而没有注意到有人在对他说话。但当说话时,虽然语调哀伤,谈话的过程却不会出现明显的反应迟钝的现象),并可能出现强烈的罪恶感,以及自杀意念等等。

而一旦哀恸者的情况已经超过的正常哀恸历程的状态,而到达了忧郁症的程度时,就必须寻求精神科医师的专业协助了。前面也提过,在处理方面,虽然哀恸者在哀恸历程中会出现极度悲伤的情绪,但并不建议给予抗忧郁药物来减轻其忧伤。但是一旦哀恸者的情况已经由哀恸历程演变成为忧郁症的情况时,往往就需要接受抗忧郁药物治疗或是心理治疗了。


了解什么是异常的哀恸历程

除了自杀的可能性与忧郁症之外,还有一些异常的哀恸历程是值得特别注意的。因为这些异常的现象,如果没有经过适当的处理,很可能会发展出其它心理上的后遗症。所以对于异常的哀恸历程多一些了解,可以帮助我们去防范于未然。

持续的否认亲人死亡的事实:

首先要注意的是,当哀恸者迟迟无法接受亲人死亡的事实,并对亲人死亡的事实持续予以否认的情况。

当面临亲人突然之间死亡的事实时,人们通常会先感觉到震惊,且对这样的事实感到难以置信,但通常这样的否认期并不会持续太久,而接着下来会面对痛苦的事实而进入悲伤的阶段。

然而如果哀恸者迟迟没有流露出悲伤的情绪,反而是心情显得过度的平静,或甚至表现出不符合常理的愉快的心情时,通常这反而是值得我们去注意的状况。因为个案可能在心理上仍停留在否认的过程,他(她)持续的不让自己相信亲人的死亡是一个事实。因为亲人突然死亡的事实所带来的震惊与痛苦,远远超过了他所能承受的限度,他的心理无法承受这个事实,于是他「必须」拒绝去相信这个痛苦的事实,否则他可能会彻底的崩溃。结果是他的心理持续地去否认这个事实,并且让亲人死亡的事实彻底的被排除在意识之外。如果,在接下来的几个礼拜甚至几个月,他能然继续的否认这个事实,那么值得担心的是,他可能继续的去否认这个不幸的事实,在接下来的几个月、几年、甚至是一辈子。


延迟的哀恸历程:情绪隔离、情绪压抑

而有些哀恸者,虽然没有完全的否认亲人死亡的事实,却在情绪上显的过于平静,或过度的压抑悲伤的情绪。这也是值得我们去注意的状况。

对于悲伤情绪的过度压抑,或把忧伤的情绪隔离到意识之外,反而可能让哀恸者无法开始进入正常的哀恸历程。

在这次大地震的幸存者中,许多人所受到的是双重的心理创伤:惊吓与失落。惊吓是因为自己的生命在地震当时面临了极恐怖的威胁,失落是指亲人的死亡与家园的毁灭。而因为过度惊吓所导致的心理麻木或解离的现象,同时也会使得个案情绪的表露能力受到严重的阻碍,进而将导致整个哀恸历程的延迟与障碍。

对死者的病态认同

另外,关于哀恸者可能会出现的一些仿同的行为,例如说会去穿死去亲人的衣物,戴亲人心爱的帽子,开始模仿已逝者的说话口吻、或开始热衷的去从事死者生前喜欢做的事情或活动等等。就心理上的意义来说,哀恸者乃是在下意识中借着这样的方式来维系心中与已逝者的连结。但是如果类似的仿同行为已经干扰到了个案的正常生活功能时,例如使得个案活在一个不真实或角色混乱的世界里时,这也是需要专业处理的情况。

无法逐渐复原的哀恸历程

最后要提的是,如果哀恸者在一年、两年之后,仍明显的活在沮丧、忧郁、自我封闭、与外界脱节、或仍持续有着强烈的罪恶感的状态中,而使得他的生活或工作功能无法逐渐复原时,这时候也是寻求专业协助的时机。


在这里提到了在哀恸历程中需要专业处理的时机,希望可以帮助陪伴者了解,在什么时候需要协助哀恸者去寻求精神科医师或心理医师的协助,也希望因此能预防更多的不幸或后遗症的发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