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非散记:之十二
让人流连的“凯伦庄园”
文/杨春生
翠绿的带刺大叶藤修剪成的院墙,高贵的蝴蝶兰点缀的幽径,参天的非洲白叶柳,巨大的仙人类植物形成的树冠,高脚鸥、七色丽鸟、长喙鹳盘旋的枝头……这些镜头感十足的画面,不是影视脚本的分镜头文字,而是位于非洲深处的一个让人流连的“贝尔文学奖”得主曾经生活,工作和居住过17年的地方,一个让白人神往,黑人缅怀的地方-----这就是位于内罗毕北郊的“凯伦庄园”,一组淹没在丛林深处,略带拜占庭建筑风格的古老的欧式建筑群。
凯伦是肯尼亚人民心中的女神。是一个把自由、爱情、财富和身心都无偿的奉献给肯尼亚的北欧白人。凯伦有点儿象不远万里来到中国的加拿大人白求恩,在肯尼亚,有关凯伦的传说有多种版本,但不管人们怎样演绎凯伦,主题都是向上的,都离不开美丽、善良、爱情和自由这几个关键的词组,凯伦就是许多黑人朋友心中的维纳斯。
凯伦的全名叫 凯伦·布里克森。是丹麦的著名作家。1914年凯伦嫁给瑞典男爵布洛·布里克森·芬内克,并随丈夫一起来到肯尼亚经营咖啡农场。1918年,凯伦结识英国猎手丹尼斯·芬奇·哈顿,在于丹尼斯相处的过程中,为了追求理想中的爱情,凯伦同丈夫分居,并接过咖啡农场的管理权。1931年,丹尼斯坠机身亡。凯伦随后回到丹麦,成为职业作家。1937年,她的自传体小说《走出非洲》问世,并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凯伦庄园原占地面积600多亩,是一片林木茂盛的丛林地带。近年,随着肯尼亚私有化步伐的加快,庄园的面积锐减,还有土地30多亩,凯伦故居位于庄园南部靠近内罗毕城的一侧,面积约200平方米,现有9间欧式建筑。进入凯伦故居,首先跃入眼帘的是一簇树冠遮天开满白花的古树,巨大的芭蕉伫立成列队状,浓荫下的小径使你渐渐领落到非洲树阴下的荫凉,沿着一条狭长而古朴的走廊走到尽头,你就进入了凯伦曾经生活过的精神世界。
走廊尽头左边的房间里陈列着凯伦和亲友的照片,其中最显眼的是门口靠墙摆放的一张凯伦年轻时的照片。这是凯伦刚到肯尼亚时照的,当时她29岁,密斯沙深情的对我说。定睛望去,照片上的凯伦印巴人一样包着头巾,迷人的嘴角儿微微翘起,一双深邃的眼睛充满对生活的希望和幻想。然而,你怎么也不会想到,就是这样一个充满幻想的丹麦女子来到肯尼亚不久,就发现其丈夫原来是个花花公子,婚后的日子里,布洛竞将其寻花问柳时染上的梅毒传给了凯伦,使其终生不能怀孕。在卧室里的另一张照片上,经过严酷现实磨难的凯伦已变的十分成熟,左手托腮的凯伦已经从一个弱不禁风的男爵夫人,变成了一个能独立经营600亩咖啡庄园的主人。
1925年,凯伦与丈夫离婚后,很快和毕业于英国牛津大学的丹尼斯坠入爱河,一时间,在开满白花的树丛下,人们经常可以看见丹尼斯枕着凯伦的腿,沉醉在凯伦所描述的幻想中。今天,当年凯伦和丹尼斯相依相偎的木长凳已经腐朽,只剩下孤零零的椅架戳在地上。庄园面对着的恩贡山,是丹尼斯长眠的地方。凯伦在《走出非洲》一书中这样写道“在英国松软肥沃的大地和非洲山脊之间,是他一生走过的道路……在伊顿的桥上箭离开弦了,沿着它自己的轨道,击中了在恩贡山上的石碑”。后来,极度痛苦的凯伦在经历了第二次打击后,毅然卖掉庄园孤身返回了丹麦,从此再没回过非洲。6年后,凯伦在非洲所遭遇的一切经过她呕心沥血的二度创作,变成了问鼎诺贝尔文学奖的传世作品《走出非洲》。
就象中国有许多热衷于红学的文人一定要续写《红楼梦》一样,今天,凯伦·布里克森这位北欧传奇女子走进非洲的故事,已经被纯朴善良的肯尼亚人演绎出多个版本。有的说丹尼斯·芬奇·哈顿去世以后,凯伦和她当时的黑人男佣发生了更加纯扑感人的爱情故事,有的说凯伦不惜动用各种白人特权,为黑奴的解放四处奔波,还有的说凯伦卖掉咖啡庄园的真正目的是为推翻非洲的奴隶制度筹集资金等等。总之,今天的凯伦,不仅仅是丹卖人的骄傲,也是非洲的骄傲,更是肯尼亚人的骄傲。
徜佯在树浓花茂的“凯伦庄园”,瞑想一个经历人生种种磨难的白人女子,为黑非洲早期文明的启蒙和经济开发所做出的种种努力,你真的会流连忘返、浮想连翩、夜不能魅的。
2007年11月8日
内罗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