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说当然——北京朝阳区 盛产 “仁波切”


近日,有网友从各种细节扒出“台湾艺人阿雅的老公居然是活佛,是竹庆本乐仁波切”。13日晚,阿雅接受台湾媒体专访时承认,老公确实是转世仁波切,并说:“他是我人生最好的伴侣。因为彼此背景特殊,我不希望舆论打扰我们平静的生活。”
据网友爆料,阿雅老公RINPOCHE,DZOGCHEN PONLOP中文名竹庆本乐仁波切,他在西雅图旅居,阿雅也是在西雅图生下女儿。小S曾在康熙说:阿雅老公是学佛的。据资料显示,阿雅老公1965年生,今年50岁,和之前阿雅在2014年透露的老公45岁也有出入。而小俩口婚姻小节曝光后,外界质疑2人交往10年,男方2013年才和前妻分开,两段恋情似乎有同时进行的部分,面对声浪,他14日首次在推特发表想法,“我们所需要的是…更多佛法和少点戏剧!(All we really need is ...More dharma and less drama!)”隔没多久,又节录自己曾出过的一本书《叛逆的佛陀》的一句话“如果你要看真正的戏剧,你不需要转开电视,这一切就发生在你身旁,充满各种情绪。(If you want to see real drama, you don’t need to turn on your TV—it’s right there in your life, which is full of emotions)”。用两人名字搜寻新闻,可以看到阿雅在内,王菲、梁朝伟等人都是他的信徒,
与此同时5月15日,凤凰新闻客户端突然爆料“朝阳区散养30万仁波切”。以下是凤凰新闻客户端5月15日刊发的文章内容——
“活佛”实为汉地对藏传佛教转世修行者的叫法,藏语里含义相近的是“祖古”。现在流行称活佛为“仁波切”——原义“宝中之宝”。
为仁波切生孩子的女明星,阿雅并不是第一个。2005年,香港女歌手关淑怡承认自己是单亲妈妈,当时外界一度传言曾志伟是她儿子关浚贤的爹。但2014年关淑怡突然自曝12岁的儿子生父是不丹的活佛——宗萨钦哲仁波切。
娱乐圈信仰之风颇为浓厚,信基督和信佛的各占半壁江山。信佛的明星一般都拜有上师,有人信法王,有人信白龙王,有人信仁波切。从1990年代开始,港台一批明星兴起了供养藏传佛教的活佛、上师的热潮。刘德华、齐秦、梅艳芳、林青霞等巨星都笃信佛教。王菲更是虔诚的佛教徒,她1992年开始信佛,为信仰出钱出力,闲时遍访名山大川大德高僧,还经常跑去西藏叩头,或者飞去印度拜访第十七世大宝法王噶玛巴学习修行。
大陆明星信佛的也不在少数。李连杰皈依密宗师父罗贡桑仁波切;张国立师从台北法鼓山安和分院圣严法师,取法名“常升”;张铁林法号普觉,十几年前在香港举行了皈依仪式,师傅是星云大师;陈坤95年皈依法源寺,法号“仁坤”。章子怡甚至亲访西藏请回4尊大佛像。除了明星,许多中国富商也普遍信仰佛教。据英国《金融时报》2014年报道,一项针对中国最富有人群的调查显示,这些人中信教者的比例高达50%,其中三分之一宣称信仰佛教。
据中国企业家报道,藏传佛教的上师在内地传法,全靠口碑传播,商人们彼此介绍,很快就形成圈子。有一位拥珠扎西仁波切,他的弟子几乎都是商人。有弟子在上海为他置下一处房产,布置成藏地风格,供上师讲法。明星和富商,两者都拥有巨大的声名和财富,但他们的成功背后都蕴含着极大的偶然性和运气因素,所以他们对自身的成功常常怀有一种不安全感。加之对明日财运星运的不确定,这种焦虑和空虚使得他们甘愿屈身变成信徒。曾志伟笃信佛教已有11年,他当年决定信佛就是因为艺人最难面对的便是由高峰跌下的压力,佛教常说无常,今日拥有的东西,明日可能全部失去,他觉得艺人要有这样的心理准备。
每一个大明星大富商后面都有一个“仁波切”为其加持,有的甚至常年伴随左右。有信仰在很多明星、富人来看是一有百利而无一害的事,能帮你祈福避灾,也能帮你功成名就。如今,活佛在大陆更是备受推崇,他们是中产阶级的心灵导师。有头有脸的人们,无论男女,如果没有个来自藏地的仁波切做自己的上师,舍出大把的银子供养仁波切,都不好意思跟别人打招呼。
2010年,根据中国社科院社会学所“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变迁研究”课题组的研究成果,中国中产阶层已达就业人口的23%,北京、上海等大城市40%都是中产,中产阶层正以每年一个百分点的速度扩大。《2014年全球财富报告》显示,中国资产为1万至10万美元的中产阶层比2000年翻了一番,占全球的三分之一,约3亿人。
急速崛起的中产阶级在向上攀爬的过程中,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他们体面的社会地位背后是患得患失的身份焦虑感,他们需要身份标签,以此区别开衮衮大众。而能够亲近上师本身就是文化品格与阶级地位优越的表征,簇拥在上师身后的善男信女没一个穷人。而佛教可能是门槛最低也最安全的选择,曾有外媒撰文称:“中国需要某种东西来舒缓本国中产阶级承受的压力。佛教无疑比苯二氮平类药物(一种镇静催眠药)要好。”
微博上大大小小仁波切熬制的鸡汤,可说是中产阶级的“私人订制”。
中国国家宗教事务局网站的数据显示,截止2007年,中国现有藏语系活佛1700余人,寺院3000余座。(《中国的宗教信仰自由状况》)。
这么少的仁波切当然无法满足那些急需抚慰的心灵。越来越多的山寨活佛和仁波切被制造出来,他们活跃在微博和微信里。在微博上以“活佛”为关键词找人,能找到4000多条结果。
北京朝阳区成了山寨“仁波切”扎堆的圣地。有网友说:“在朝阳区辽阔的大地上,生活着数以千计的仁波切,其中约80%说话带东北口音且长相有浓厚的在《乡村爱情》演员海选第二轮被刷掉的感觉,约90%从来没完整地看过任何一本佛经且对任何佛学相关的问题都会回答这是密法不可说,约100%只有在听到‘供养、双修’的时候会精神振作。”
朝阳区为什么这么多仁波切?因为这里中产阶级多,又是明星和商人扎堆的地方,所以朝阳有“三十万散养仁波切”也就不足为奇了。
此文一出众网友哗然:
王新禧:活佛如此之多,无非迎合了所谓名人富人荒芜甚至荒废的内心要得到抚慰的需求。这么多的活佛,只怕大部分都是“欢喜佛”,人民大众一眼就能看出他们的真实目的是求财。真是生动证明了“高贵者最愚蠢,卑贱者最聪明”的名言。大道早已被小利湮灭,剩下的只有“供养”和“双修”!
児旖:据说朝阳区有四宝:写字楼,酒吧街,热心群众,仁波切。
范塔思泰客:俺一直以为仁波切是一种果仁,它产自新疆,放入切糕里,主要功效是提升品味。
林中路边:哈哈,我大东北能人太多了,二人转不好干都改行做仁波切去了!
许多年s:剃个mohican,带着皮钉项圈,黑眼圈皮夹克,并非就代表你是真正意义上的朋克,带佛珠,看克里希那穆提的书,找上师吃素,去西藏印度的心灵之旅也不代表你就是修行者,这不过是主流社会另外一种消费,你能随便买到,能感受到追求时髦带来的优越感,但是你仍是个麻木的人,因为这是流行,不是意识。
惊艳一哥:香港来的装修设计师、三亚的海鲜老板、朝阳的仁波切、平头黑衣项链男、台湾美食展的大厨,全都操着一口流利的东北话。
楚客枫林:佛法和佛教是两回事,同样正信和迷信也是两回事。
息志弘:傻子太多并且太有钱,骗子不够用了,只能上山寨版的。
没错这是个小号儿:说这段词儿的时候要先找到赵忠祥老师解说动物世界的感觉:在幅员辽阔的朝阳大地上,生活着数以十万计的仁波切,数量,占世界上所有仁波切的80%以上。他们有的已经出书,有的正在出书,有的还没出书。每年的佛教节日,成群的朝阳仁波切,就会蜂拥出现在微博上,这是如同角马迁徙一样壮观的景象。
sheilasun:霾了空气,霾了信仰。
大黄鱼08:宽容一点,白帽子还可以开开兰州拉面卖卖羊肉串切糕,西藏人除了仁波切这个勉强有点前途的职业,还有啥出路?
希热多吉居士:凤凰周刊写这篇文章的目的就是吸引对藏传佛教不了解的人在这里讥讽、嘲笑、诋毁、谩骂藏传佛教?如果你们想博人眼球,我承认你们的确做到了,不过是用很无聊的做法做到的。
无知从何时起,愕然发现身边的朋友们都变成了佛教徒。CEO坚决吃素,每天念经100多遍。小老板关了店,一年好几次奔赴尼泊尔、印度,追寻各路上师的脚步。文艺女爱上了上师......饭桌上的话题核心词经常是不二、空性、实相、出离等等。那些佛收了的人大抵是这么几种情形:早年的浪子,现在的情感怠惰者;不缺钱的社会精英;缺乏创作灵感的艺术家;在向上攀爬过程中需要身份标签的中产阶级;需要红或更红的明星;小知识分子;经历中年危机的人等等。这些人的皈依其实像一种便宜宗教,信一个师父其实比信一种宗教轻松许多。对更多艺术家、小知识分子、商人等社会中产阶级以上的人来说,这是一种“合群的小众”,既要灵魂的孤高还不失乖巧可爱。草根没空也没机会结交上师,当然他们的供养对一个上师来说大概也算不了什么。
佛洛依德说过人类不可消除的不平等性的一个例证就是分成领袖和粉丝两个阶层,后者占绝大多数,他们渴望一个权威来帮他们做决定,而他们多数情况下无条件地服从决定。找一个上师,树立一个人格的偶像,把解决不了的困境抛给他,把所有不具备的智慧与人格魅力都归他。膜拜像爱一样,你只要给他暗示,剩下的他会自己去完成。只要有人带头热泪盈眶,其他人会像巴普洛夫的狗一样自动跟进。
以前只知道活佛,像达赖、班禅、大宝法王这样的大活佛遥不可及,做上师没可能。但至少还有仁波切。仁波切让人感觉优美又神秘,同时可望又可及。他们活动在微博、微信,活动在朝阳和海淀,活动在集会和饭局。不用跑到西藏甚至印度,你可以邂逅身边的仁波切,而且仁波切居然可以谈恋爱!这是多么拥有异国情调的文化惊喜啊。
白云苍狗、世事变迁,我带着你,你一定要带着“仁波切”啊!
李建军写于中国文化研究会
2015年5月20日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