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马丁的生日晚宴

(2018-08-07 11:39:26)
标签:

马丁哥顿

贝利马丁基金会

艾滋患儿

艾滋病

张北川

马丁的生日晚宴
     2018年 6月末,是英国慈善家、贝利-马丁基金会的创建者马丁·哥顿的母亲佩吉103岁冥诞。马丁一行再次来华,在佩吉出生地吉林长春,为7月年满八旬的马丁提前举办小型生 日宴会。来自国内多地30多位医护专家、男同社区组织与艾滋关爱组织负责人欢聚长春,为马丁庆生。其中有很多熟人,也有我未曾亲见却在众多报道中听闻的人士,如来自江西南昌市第九医院感染科的胡敏华护士长等。庆生宴当天上午,我们随马丁一起参观了长春传染病医院和当地艾滋关爱组织工作室。下午,马丁一行去了外祖母在华时曾常去滑冰的长春南湖,缅怀先人。而在生日晚宴上,发生了这样两个花絮:
  宴会席间,长春传染病院的一位 女专家发言讲:“我不会讲话……”话音一顿,她接着说,“……只会唱歌。我给大家唱一支《道拉基》(即朝鲜民歌《桔梗谣》)”。这位朝鲜族女专家说着走向宴会厅中央,载歌载舞,整个会场的气氛顿时活跃起来。一支歌罢,她舞到马丁面前,用歌声邀马丁共舞,马丁站了起来……
  宴会时近尾声,马丁自己也演唱了爱尔兰民歌《莫莉·马龙》(Molly Malone)。他唱得很投入,还一再高声呼喊,用力挥臂。莫莉·马龙是爱尔兰传说中的一个长相甜美的卖海鲜的姑娘,都柏林的地标之一便是她推着手推车的雕像。《莫莉·马龙》的大意是:莫莉推着小车,穿行在都柏林大街小巷,大声叫卖“鸟蛤,河蚌,活着活着 哦”!莫莉死于疾病后,人们仍然会看到她的美丽化身,还是推着小车走街串巷,叫卖声不断,“……活着,活着哦 (alive,alive oh)”。歌词中,“alive” 重复达数十次之多。马丁挥臂高呼正是在模仿莫莉叫卖。我想,马丁在歌声中一次次呼喊“活着”,是想告诉人们,贝利还活着,还在和马丁一起投身于中国的艾防事业…… 
  马丁庆生宴一周前,《健康报》在 6 月 15 日编发了我撰写的文章《马丁·哥顿的中国“抗艾”之路》(原题为 《为了对爱的承诺》)。与该文同时发表的,是一组“马丁印象”,包括原卫生部副部长王陇德、中国性病艾滋病防治协会副会长沈洁、中国性病艾滋病防治协会副会长郝阳等人对马丁的评价。文章还配有大幅照片:马丁在艾滋患儿病床旁,轻抚着病儿。宴会前,我特别嘱咐友人们都不要告诉马丁这个消息,以便给他一个惊喜。在庆生宴上,我在发言前把报纸展开,放在马丁面前。我逐句读了《健康报》编者按,还讲了自己的感触: 
  在生命旅途的一些重要节点,我们常回头看看自己走过的路,想想人生的意义。 
  在人生之路上,有些人为了减少不幸者的痛苦,付出了更多辛劳、汗水和苦涩——这样的人有福了。他们收获了更多的尊敬、爱戴和友情…… 
  友人事后说,听我讲话时,“马丁在用面巾纸擦泪”。这次在长春,马丁约我交流,谈 我为其80岁生日写的《为了对爱的承诺》。他说:
  非常感谢你给我的这件生日礼 物。这篇文章是一篇独一无二的文章,是关于艾滋与人的关系的文学作 品,是在艾滋问题上用一个中国人的 眼睛看一个外国人。你在文章里引 用了一些英国人和中国人的诗句,我 非常喜欢。你的文章有它独特的地位。艾滋先袭击了其他国家,之后袭击中国。关于中国和外国在这个领域怎样合作的文章极少,你填补了空 白。……我明白,你希望用我的经历来影响中国人。
                                                            (作者为中国艾滋病防控专家、 青岛大学医学院教授)
      说明:本文发表于《健康报》2018年8月3日第8版“文化·视窗”专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