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瑜伽专业资讯/文章 |
宝贝,我的精神导师
Mindful Parenting
你是否在抱怨,因为每晚给孩子讲故事,而没有更多的时间将肩倒立做得再漂亮一些,其实,当一个人有了孩子之后,就没有比做好父母更重要的精神修行了。
有人说,抚养孩子虽然很辛苦,但让人开心。也有人说,抚养孩子是一件危险的事情,因为结果无法预知,充满变数和险情。不管怎么说,为人父母绝不仅仅是看着幼儿每天长胖长高这么简单。也许,你正发现自己面对带孩子和瑜伽之间的冲突,好比鱼而熊掌不能兼得。但你可能没有意识到的是,你已陷入将为人父母与瑜伽分裂成两件事的烦恼。
温柔而神圣的“仪式”
Haji和Jasmin Shearer是对瑜伽伴侣,住在马萨诸塞州,有个8岁的儿子和5岁的女儿。从1985年开始,这对伴侣就一直坚持哈他瑜伽的习练,每天早上或晚上,都会留出时间冥想,忙得实在脱不开身时,也会随机应变,比如在临睡前练练挺尸式,排队等候时练练山式。对于这一四口之家来说,瑜伽已经不再是有意为之的必修功课,而是变成了日常生活自然而然的一部分。
“平和”是这个家庭的常用词,就像Haji代表全家四人所言:“我们有一个共同的理想——平和是可能实现的。”要是他们碰巧不在家,你会听到很特别的留言电话:“只要你能想到,每一刻都是一个奇迹,谢谢致电,我们将尽快给您回电,平和与您同在!”
听Jasmin谈到全家人每天晚餐前唱梵文祈祷歌(bhajans)的固定节目,听她娓娓叙说全家人临睡前的仪式时,你会情不自禁地想起自己的孩提时代:盖着柔软舒适的被子,眼睛睁得大大的,听着神秘旋律的古老音乐,还有母亲甜美的声音。“孩子们轮流挑选歌曲,这种方式把全家人的能量很好地聚合在一起。此时,每个人的感觉都格外放松。”
Bo Lozoff和妻子Sita也是一对瑜伽伴侣,曾在北卡诺莱州的Durham附近发起过一个著名的帮助囚犯的活动,他们在狱中教冥想,与他们恳谈,通过书信往来提供建议。Bo Lozoff认为,与孩子们一起每天例行的仪式是名副其实的家庭修行。他目前正着手写一本关于每日精神修行的书——《有意义的生活:日常修行》(《A Meaningful Life: It Just Takes Practice》)。从儿子4岁时开始,Bo就每天在儿子醒后为他朗读印度最著名的两大史诗《罗摩衍那》((Ramayana)和《摩诃婆罗多》(Mahabharata),以此迎接新的一天。Bo说,这样的“家庭功课”会使孩子有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和理解故事。
在Bo家里,看电视也是一件严肃认真的事情。儿子满5岁后,全家达成一致,有三人都喜欢看的节目时才打开电视。Bo说:“看电视对我们来说,是一种有意识的选择,而不是因为无聊才去看的。如果家里有孩子喜欢看的节目,对大人来说,这就成为审视自身的一个良机。”
Bo也从不忽视睡前哄孩子入眠的时光。儿子小的时候,睡前给他唱过各种各样的歌,从最爱的民谣,到流行歌:Mr. Bojangles、Sweet Baby James、Bob Dylan的 Forever Young……BO至今耳熟能详。他说:“影响孩子的关键是以一种温柔而神圣的时刻开始和结束每一天,这就好像与孩子一起定期进行瑜伽体式的习练和冥想,有助于凝聚家庭核心力,并使孩子养成井井有条的生活习惯。要知道,让完整的周期变成一件天衣无缝,自然而然的事情,是需要诚意和坚持的。想要不花时间而敷衍这样的时刻,结果不会是你所期待的。”
全神贯注于每一件小事
Marcia Miller一直在俄亥俄州的Columbus市区教整体瑜伽(Integral Yoga)。去年夏天,她在内部季刊上向学生宣布:“以后,我将减少部分课程,以便留出更多时间洗衣服、料理家务,照顾幼儿。虽然大家普遍认为零星小事没那么重要,但所有的大事都是由细节组成的,没有了零星小事,任何大事也就失去了它的意义。”Marcia的观点是卡玛瑜伽(karma yoga)教义的逻辑延伸,即全神贯注地投入到我们所做的每一件事当中。
“当你叠衣服时,其实就是在完成一项任务,因为此刻你正在家里营造和谐、整洁和秩序感。能不能在清晨第一时间找到自己的内衣,对家庭感情生活的影响看上去很微小,但往往结的果却是巨大的。”
“在家陪孩子时,我敢保证他们根本不在乎我能不能做10个漂亮的后弯,只在乎我的身体和情感跟他们在一起,可以听他们讲话,擦去他们脸上的眼泪,临睡前给他们讲故事,随时安排好家庭生活,给他们一个安全的环境。”
Marcia在季刊里不多的几段感言,收到的正面反馈之多,远远超过了她以往所写的文字。作为母亲,Marcia的淡定让她看上去比一般母亲放松许多。虽然孩子们不在乎妈咪的后弯做得是不是完美,不可否认的是,每天清晨的瑜伽习练给了Marcia处乱不惊的平和气质。但同时要认清的一个事实是,平和的心境绝不仅仅是瑜伽体式的功劳。
作为父母,都有这样的体会,日常生活就是由洗衣服等琐碎的日常小事,以及每天临睡前的亲吻和摇篮曲这类温柔而神圣的仪式感所组合的。对有些家长而言,在家常琐事和神圣的仪式感之间协调不是什么难事,最大的挑战倒是处理好带孩子和瑜伽修行之间的冲突。这是为人父母普遍面对的困境,还是个别人的过份焦虑?对此,精神境界不同的父母自然会有不一样的回答。
Marcia的一名学生已是两个孩子的妈妈,有一天,突然决定退学一学期,理由非常简单:她不愿错过孩子睡觉前的宝贵时光。“多么完美的卡玛瑜伽心态!从另一种意义来说,她的选择体现了真正的瑜伽精神。我鼓励她,陪孩子睡觉比做肩倒立重要得多!”
孩子也是精神导师
你有没有意识到,当孩子看见父母练习瑜伽体式,或是听见他们在用《瑜伽经》中的指导来谈论生活原则中的“可以”或“不可以”时,这些看似平常的情节可能成为孩子们“生活工具”的一部分。
有一次,Jasmin对我说:“腹式深呼吸对管教孩子很有用,当我心里不安时,会坐下来,深呼吸,心里默念一句颂语。当孩子们闹得过火,快要失控时,我也会叫他们坐下来做深呼吸。”Jasmin承认,孩子做出的反应各不相同,但她相信,他们在某种程度上领会了她的核心技巧。有一次,她偶然听见她家两个宝贝女儿正在对别的小朋友们说:“来来来,坐下,深呼吸!”
当孩子把核心技巧也用在成人身上时,说明他们已经能够很好地理解这种技巧的力量。对此,Haji深有体会:“我跟Jasmin因意见不同发生争执时,儿子就会嚷嚷,爸爸,您应该对妈妈好一点。听到儿子这样说,我就会停下来,意识到他是在提醒我遵守我们的生活原则。尽管对儿子来说,我是他的好榜样,但好榜样并不意味着永远正确,而意味着谁愿意去遵从正确的,我们当中哪一个愿意放下自尊,承认错误。如果以为大人是全家唯一的师长,以为大人知道所有问题的答案,那无疑是不折不扣的年龄岐视。”
对此,在加利福尼亚执教的瑜伽教练Robin Gueth也深有同感:“孩子就是我们的精神导师,他们完全可能决定我们的将来会怎么样。” 从女儿5年前出生起,Robin Gueth已经意识到这一点了。就在最近,女儿还教给妈妈一种减轻心情压抑的办法。
“我带着女儿去拜访一位朋友,不巧,朋友和我因为一件事情争执不休,越演越烈。一气之下,我带着女儿一走了之。回家的路上,我一边开车一边痛哭,眼泪里边,一半是委屈,一半是悔意。哭着哭着,突然意识到女儿还从未见过妈妈流眼泪,很担心她无法接受。出乎意料的是,她平静地看着我说,妈妈,您知道吗,我想念某个人时,会像野狼一样号啕大哭。”大哭绝对不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精神传统,但总能引起共鸣。于是,Robin和女儿一起使劲儿大哭,直到眼泪尽消。
没有依恋的爱
冥想的时候,老师通常会告诉我们,任由起心念来去,不要加任何判断,也不用躲避。然而,很多时候,明白和做到是两回事。对父母而言,还有什么比面对失去孩子更令人恐惧的?我问过身边一些为人父母的瑜友,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担心孩子因疾病或死亡离开自己,只是困扰程度不同而已。但是对Marcia Miller和丈夫来说,这还不仅仅是恐惧中的精神考验。儿子出生前的6、7年,Marcia曾生过一个女儿,3天就夭折了。1年后,第二个女儿出生,可惜只活了短短3个月,两个女儿都因为先天性心脏缺陷早夭。
“每次失去襁褓中的婴儿,我都觉得自己好像跟整个世界失去了联系。” Marcia和丈夫都是整体瑜伽教练。孩子的两次死亡考验着他们对世界的理解,包括瑜伽经验。“眼睁睁地看着孩子的灵魂离开身体,对我和丈夫来说,这是很大的对于依恋的教训。经过那些折磨人的痛苦,我和瑜伽的联系转向一种更深的方式。虽然从生理和心理上来说,依恋孩子合情合理,但这种依恋会带来痛苦。《瑜伽经》告诉我们:越是我们抗拒的东西,比如失去亲人,越容易带来痛苦。因此,我们必须学会没有依恋的爱。”
“在经历那两次痛苦之前,我的想法过于简单,现在回头想想还觉得不好意思。我以为,只要人们修习瑜伽,生活便会圆满。但我没有理解到,这里的圆满并不表明凡事都以顺境的形式出现。外在地看,所爱的人依然会逝去,会让我们失落。内在地看,瑜伽赋予我们力量,帮助我们面对无数的变故和痛苦,这就是生活的本质。”
有些父母会觉得,对孩子保持没有依恋的爱是不可能的,好像一个疼得无法做下去的拉伸体式。但是,如果说瑜伽教会我们一些东西,那就是绝不能低估自身的能力,不仅仅是肌肉拉伸的能力,还有内心担当一切变故的力量。所以,因为太爱孩子,成为一门心思扑在孩子身上的“忘我”式父母是正常的,甚至是容易的。而把为人父母这一角色演得出神入化,又能无所依恋,好像随时从戏中跳出来,却不是一件容易事,它考验你的不是演技,而是内心深沉的爱和定力。
作者简介:
Stephanie Renfrow Hamilton, 三个孩子的母亲,编著有《Parenting》、《 Essence》和 《McCall's》,也是1999年出版的《The Whole Parenting Guide》作者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