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的第一次“大篷车”

(2007-06-22 05:58:06)
分类: 《菩提树下太阳雨》尹岩著
 

我的第一次“大篷车”

 

鬼迷心窍,一早坐上了37卢比(7元)赶往60公里以外的著名庙宇Ranakpur的长途汽车。60公里的长途车意味着,在尘土飞扬、喇叭不停、颠簸迭荡的车上与沿途的村民挤在车里3个小时。没开出多远,我的一身白衣已经显出折皱处的黄色“土纹”了。

 

这是一个50人座的大客车。车上座椅大部分已经千疮百孔,海棉几乎全消失了,坐在上面,随着颠簸会有一个硬物突然弹起扎到你。汽车驾驶台上满是灰尘,该合着的盖子都开着,露出里面同样布满灰尘的部件。方向盘前,随意放着一串红色花环,已经有些干枯了。这是印度人的吉祥象征。车里几乎全是男人。虽是山野人居多,但都穿戴齐整。印度男人其实蛮讲究的,头发喜欢向后背着,抹着摩丝,八字胡修剪得也很整齐。

 

至今为止,我把印度可坐的车该是全坐了。

 

火车头等厢,秩序井然,饮食过好,6小时中4小时在不断上菜。所谓的大客车,是与我们城区淘汰到郊县的那种公共汽车差不多。椅子的皮垫肯定是掉光的,车窗是难得关上的,车里永远是人挨人的。所以,不论花多大代价,一定要坐在前边的司机左座。首先,有1/2的接触面是铁皮,第二,可以减轻颠簸,再则,视野好,可照相,如果坐在后边,任何时候都会有印度人客气地请你让让屁股,然后全力挤坐在你身边。小三轮电车是市内交通主力。坐时千万不要把腿分开坐在里面。因为你不知道腿已略露在外两厘米,然后就会有牛头撞在上面,或另一辆车挤过来,一阵凉风,自行车蹬勾住裤子… 印度的牛是太夸张了。坐了长途车,我才明白,原来车门不关,是要随时拍打车体让牛让路的。

 

印度的道路似乎从不分道,除了火车走轨道,其他车是不行其道的。快车道,慢车道,行人道,摩托道,黄牛道等,全混在一起。所以,印度的交通从乘客到司机都是灵活性很大,并习惯以超越精神处世:超载、超速、超时等。交通规则,行车时间只是参考,实地应变才是关键。

 

好在一路的辛苦,带我来到有着出众美丽的Ranakpur。 它位于乌代浦尔 60公里以北的一个很僻静的峡谷内,是印度最大和最重要的耆那教寺院之一。

 

耆那教的产生时间大约与佛教相同,是在公元前6世纪前后。传说耆那教的创始人是筏驮摩那。筏驮摩那在十分奢侈豪华的环境中长大成人,30岁时,抛弃了万贯家产、妻室儿女毅然去寻求精神真理和精神成果。在12年的沉思反省中,忍受着极度的苦行和贫困。他经常禁食,分文皆无,一丝不挂地到处行走。他情愿让昆虫在他裸露的身上爬行,甚至当它们咬他时也不把它们抹去。筏驮摩那42岁时认为自己修得正果,在余后的30年中,他一直在宣讲自己所获得的精神洞察力。

 

从某些方面来看,筏驮摩那的学说与佛教和印度教的学说非常相似。耆那教徒认为当一个人的肉体死去时,他的灵魂并不一同死去,而是重新赐给某个其他生物(不一定是人)。这种死后灵魂转生的学说是耆那教的思想基础之一。耆那教徒也相信羯磨—— 一种认为一个人的行为在道德上所产生的结果会影响其未来命运的学说。从一个人的灵魂里解除堆积起来的罪过的重负,从而使灵魂得到纯洁,是耆那教的一个主要目标。

 

耆那教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特别强调不害,即非暴力学说。耆那教徒着重指出不害不仅包括对人而且包括对动物的非暴力行为。他们食素就是这种信念所带来的一个结果。但是在对不害原则的贯彻执行上,虔诚的耆那教徒远远地超出了这一范围:一位虔诚的耆那教徒不杀死一个苍蝇,也不在黑暗处吃东西,因为这样会无意中把一个昆虫吞下去,造成它的死亡。事实上,一个十分虔诚而富裕的耆那教徒走路时要雇一个人在他前面扫路,这样他就不会无意中把一个昆虫或蠕虫踩死。根据这样的信条,耆那教徒不务农,许多其他从事体力劳动的职业也受到该宗教的禁忌。因此,耆那教徒虽然生息在一个以农业为主体的国家里,但是许多世纪以来他们中的大多数是从事贸易和财务工作。他们当中在印度从事脑力劳动和文艺事业的人按其数目来说也占有很高的比例。

 

耆那教对印度人的生活产生了很多影响。崇拜形式讲究的偶像、兴建寺庙、建造供人和牲畜居住的慈善住所、保存大量原稿、给穷人分发食物及其他必需品,等等,这些都是耆那教社会的显著特征,而且,在很大程度上,这些特征已为印度其他宗教团体所效法。耆那教在道德上反对用动物作祭品,反对吃肉食,这对印度教的习惯也有显著的影响。而且耆那教的非暴力学说还不断地影响着印度的思想,直至成为圣雄甘地的一代宗师。耆那教从来都不是一个人数非常众多的团体,今天在整个印度也只有260万教徒。但耆那教是印度惟一一个系统地制定出贯穿整个道德法则的一个教团。耆那教对其教徒一生所产生巨大的、连续性的影响,甚至也许会比大多数别的宗教对其教徒的影响还要大。而且,耆那教都是严格的信徒,无论他们在哪里大批出现,他们都影响了他们周围的社会。

 

由于耆那教信徒的经济实力和偶像崇拜,他们出资修建了许多耆那教寺院。耆那教寺院与印度教庙宇在建筑风格上基本一脉相承。只是,耆那教以有大量供奉神像的小室而著称,在一座寺庙里,这样的小室达236个。Ranakpur寺群建于1493年。分为主殿,两个侧殿和不远处的太阳庙。整个寺院群是由一色纯净的白色大理石建造的。嵌线、轮廓、圆柱和装饰的节奏,显著,精致,就像印度音乐动人心弦。穹顶是印度教著名的塔式造型。每个塔式穹顶被分成若看水平条带,条带上描述着神话故事和神祗形象。它的轮廓有很多的凸曲线,每个水平条带由复杂的方角,壁柱显示出来。塔式穹顶将穹隅的顶点支在细长的柱上。主殿有29个大厅。沿主殿一周,是紧紧相排的供奉神像的小室。厅内作为支撑的1444根柱子没有任何两个雷同,单纯的色调用繁密的雕饰相配协调平衡。有些石柱上刻宗教赦令,更多的是人物与情境传神的浮雕。雕刻的深度使其富有强烈的立体感。寺院里很静,几个僧人和游人。我享受着长途跋涉后的宁静,在柱子中穿走没有导游,没有解说,所以没有故事听。于是,拿着相机,偷拍下僧人丹砂时刻,怀春少女,玉石红纱等画面。

 

返城的车来了,我坐在夹道里,深埋在所有的人群和货物中,坦然地随车晃了近5个小时,终于迈着酸酸的腿下到马路上。叫上一辆出租车,50卢比,10分钟后,回到饭店。发誓不再重蹈旧辙。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