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分析心理学角度评述影片《美丽心灵》之二

标签:
电影美丽心灵心理分析荣格精神分裂 |
分类: 心理学 |
http://s1/mw690/001j0FOlzy6MbweXnTa80&690
二,症状分析:情结阻止自我发展,非理性的无意识被迫侵入认知领域
1,对失败的强焦虑阶段。他对成功,对被人认同的渴望超出了正常限度,以致不但害怕失败,而且失败了之后自我不能接受。电影中有一个片断是他的竞争对手汉森向他挑战下棋比赛,汉森说:“怕了吧?”纳什充满自信地说:“怕了,非常害怕,但怕的人是你。”然而当纳什输了棋之后,他愣住了,不能接受事实,并说:“你本不该赢的,我先走的棋,天衣无缝,这棋肯定有缺陷。”纳什焦躁地站起来,激动中把棋盘也给打翻了。他后来与幻想中的室友谈起这件事时仍然耿耿于怀:“我输给了一个自以为是的家伙,我本来掌握了主动权的,不知道怎么搞的就失了手,一定是他暗中搞的鬼。”此时,纳什心理的自我冲突开始明显化,对成功与否的心理紧张超过必要范围,以致出现焦虑和强迫症的症状。在他写出的论文得不到导师的认可时,他感到深深的挫败感,做出以头撞窗的过激行为,痛苦地说:“我只能想到这么多了。”纳什对成功,对荣誉的过度渴求,实际上是他被压抑的正常情感体验以不正常的形式表现出来的结果,他对在学术上受人认同之所以过分渴望,实际上是他对人际间的相互认同毫不在乎的一种反动,是无意识的一种补偿功能的表现。此时他的价值观已经不是十分地理性,而是受到了扭曲。他对被人认可的需要达到了如饥似渴的地步,影片中当他看到餐厅中有许多教师把他们的钢笔放在一位老教授面前表示对他学术成就的尊敬时,镜头给了他一个面部特写,那时他是一种极其羡慕和失落混杂的表情。
2,幻觉与妄想阶段
正是在这种强大的心理张力下,无意识为了补偿心理的失衡,开始结合原型造出他的第一个幻象:查尔斯。查尔斯一开始便是以浪子的形象出现的,他飞扬佻达,与纳什拘谨木呐的个性完全相反,他正是被纳什在潜意识中否定了的的另一个自我:阴影。他在纳什遭到打击,陷入焦虑和绝望之后出现,不停地鼓励纳什,承认他是天才,自怜自苦的纳什无疑正需要这样的认可和鼓励。显然,查尔斯是为了缓解纳什心理中对被认同的紧张而出现的,是无意识的自我安慰和补偿功能。应该说,查尔斯这时的出现是积极的,纳什也并没有被这个幻象所控制,而是由他的自性控制着这个阴影引导自我走向转变:纳什在查尔斯的劝说下开始走出封闭的自我,向外部世界找寻灵感,写出了那篇著名的博士论文:《竞争中的数学》。这说明无意识的自疗机能成功地使他被压抑的自我进入意识领域,从而扩展了他的人格,解除了心理危机。
无意识包括一切没有被意识到的心理经验,是构成我们人格的一部分。对于正常人而言,无意识往往通过与意识倾向相反的欲望或动力而作为意识的一种补充,例如,梦境和幻觉便是无意识补偿功能的一种表现。但对于心智发展不平衡的人如纳什来说,他的意识是理性的而无意识是非理性的,他竭力与自己的无意识斗争,于是无意识的正常的补偿功能便只能通过不正常的形式表现出来,如幻觉。
荣格认为,无意识的最深层次是集体无意识,而集体无意识的主要表达方式是原型。原型能够主宰无意识的心理内驱力,以梦、幻想、幻觉或神经症的形式表现出来。在分析正常人或精神病人的梦、症状和幻觉时,我们经常可以触及到这类原始的形象。原型模式多种多样,几乎包括人类所有的心理经验,最重要的原型有英雄(性格中的理想自我)、阴影(性格的对立面)、阿尼玛或阿尼姆斯(异性形象)、智慧老人(激发智慧的直觉)、自性(性格的完整性)、圣婴(预示新生)等。荣格认为,原型常常通过某种内在意象表达出来,但当他们失控时,便化为内心的多重人格,他们实际上是被分裂的自我。
3、幻想的产生阶段
通过前面对于纳什的分析,我们知道,在纳什的心灵中,那些被他的意识拒绝和忽略的情感被强迫处于无意识状态,形成了固着的情结。那些和意识相冲突的情结集中了大量心理能量开始壮大,并结合了数种原型,构造出三个强有力的虚幻人物。当它们侵入纳什的意识世界时,就开始不受控制地实施它们的补偿功能:控制纳什的自我,侵蚀纳什的理性。
前面我们提到,室友查尔斯作为阴影原型,很多方面他否定了纳什的现存自我。比如当纳什谈到占据了他全部身心的数学时,查尔斯表现了藐视的态度:“数学不会带来真理,你知道为什么吗?因为他太闷了。”当纳什谈到他还没有写出成功的论文时,查尔斯置之不理,反问他:“你多久没有约会了?”显然,这些对话代表着纳什深刻的自省。当时纳什正沉浸于焦虑之中不能自拔,显然他部分地意识到了自己存在着某种问题,因此创造了与自己完全相反的查尔斯并与之对话,吸收他的人格。这次积极的自我人格拓展虽然使他暂时缓解了自己“需要得到认同”的紧张情绪,但由于他此时尚未意识到自己之所以会产生如此焦虑的根本原因是他自命为理性的天才而排斥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功能,因此也不可能完全地自我治愈。果然,过后不久,一个新的,更强有力的幻觉出现了,而且他开始控制纳什的生活,这就是帕彻。
国防部官员帕彻的幻觉,是由纳什的英雄情结产生,代表着罪恶的原型,他野蛮,粗暴,专横,破坏力十足。当帕彻出现时,纳什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并在五角大楼破解了苏联的密码。但对于一个不能接受失败的人来说,成功越大,就越害怕失败。他迫切地需要更多的成就感来缓解他潜意识中害怕失败的焦虑。帕彻实际上仍产生于他未解决的对“被人认同”的焦虑。而这个焦虑产生的深层原因则是他一再否定着自己内心中对“与人交流情感”的渴望——无疑,纳什是渴望被人认同的,然而在实际言行中他却一再否定着自己的这一渴望。影片中他曾生硬地对研究所的同事说:“我是天才,而你们不是。”这说明此时的他仍旧以理性与否的标准来衡量一切,拒绝与人交流情感。这种非理性情结的固着使他的成功焦虑越来越深,潜意识中他觉得只要自己取得更大的成功,便能无视自己内心深处的,对被这些“庸才”们所认同的强烈情感渴求了。因此,他创造出了帕彻的幻觉。帕彻令纳什感到自己不仅是一个英雄,而且是一个救世主,他的项目“关系到15万人的生命,关系到国家的安危”,外界的“庸人们”之所以生存,全都是靠纳什的打救。靠着这样拔高自己地位而贬低所有人,纳什保持了他对外部世界“俗人”的蔑视,他不需要与这些地位远比自己低下的人做情感上的交流,因此,他勉强保住了摇摇欲坠的自我,可以正常地工作和生活。
但是,艾丽莎的爱情却打破了这一勉强维系的心灵平衡——他不可能一边热恋一边藐视艾丽莎,他产生了自己一直压抑的,最直接的,对异性的情感需求。我们看到,在两人关系的一开始,纳什仍一直试图用智力和地位上的优势来否定艾丽莎,他先是以教师的地位居高临下地呵斥她,后又对艾丽莎解出的数学难题予以否定,他随意翻了两页后未对学生加以丝毫勉励,便毫不客气地说:这问题其实是无解的。但是问题在于,艾丽莎比想象中执着,没有被他的僵硬和冷漠吓退,仍旧狂热地爱慕着他,这就使他无法退回到他冷漠的保护壳中去了。艾丽莎炽热的追求打破了他的“孤傲天才”的人格面具,化解了他的心理自我防卫机制,导致他既认同了艾丽莎也渴望被艾丽莎所认同,于是他正面遭遇了自己所一直抗拒的东西:感情。纳什曾困惑地问艾丽莎感情是什么,“你怎样才能从数学上证明爱情呢”?他这时在理智上仍不理解感情,他甚至不能理解这种感情是怎么产生的,在他与查尔斯再会时他说道:“不可思议的是她竟然非常喜欢我……我不知所措”。很多人以为这是纳什自卑心理的表现,但我认为他是确实不知道人与人之间的这种最炽烈的情感是怎么产生的。他的病理性情结异常地顽固,尽管在表层意识上他已经与艾丽莎谈婚论嫁,但潜意识中他还是一直在抗拒婚姻,抗拒接纳他所一直反对的“软弱无力的”情感,这实质是一种对与人建立起亲密关系的恐惧。纳什对婚姻,对家庭,对一种肯定的情感的向往,遭到了他的自我防卫机制的强力的反弹。换句话说,他的无意识不能适应这种新的自我发展:结婚,建立家庭,与人亲密共处等。他的无意识竭力阻止他过婚姻生活,证据之一是帕彻极力劝阻甚至恐吓他不要结婚,在婚后也一直设法破坏他的家庭生活,逼他离开艾丽莎;证据之二,则是这种强大的愿望不能进入自我而被反弹了出来,形成了小女孩玛休这一意象。
小女孩玛休出现所代表的意义,一直令人煞费思量,她显然可以看作象征纳什女性经验部分的阿尼玛原型,但她也可以看作是一个象征纯洁和新生的圣童原型,她更可以被看作是纳什真实自我的投射:孤单,无助,楚楚可怜,需要别人的爱抚。卸下“天才”的人格面具后,纳什在本质上就是这样一个纯真又脆弱的大孩子,以致有人说艾丽莎对他的爱是出于母性。而小女孩玛休一直没有长大,似乎也反证了这一点,她不能长大因为她是纳什本真的自我,童年的自我,小女孩的纯洁和无助,反映的是纳什内心深处的孤单和脆弱,而她在纳什与艾丽莎确立亲密关系之后才出现,正说明与艾丽莎的关系已经开始迫使纳什开始面对自己真实的自我:他需要感情,需要被人关爱(这就是为什么玛休一直张大双臂希望别人拥抱她的原因)。但是,正因为玛休代表着自我,而她是无特定目的而出现的,这表明纳什的一部分自我开始和另一部分的自我产生了对抗,并最终把一部分自我排斥了出去。根据精神分析学说,客体投射是为了保护现存的自我,经过多年的封锁和压抑,他的心灵已经无法接受这样一个感情丰富的自我,他的病理性情结固着已经非常强大,以致于能把玛休所象征的积极情感整个从自身分离了出去,成为独立的一个客体人格。换句话说,玛休的出现,说明纳什的无意识自我已经丧失了积极性整合的能力,意识自我则失去了主动控制力。多年前已消失的查尔斯幻象再度出现正说明这一点:这是自我发展遇到情结积阻的一种退行,出现查尔斯和玛休这种分离性和异化性的退行,说明纳什的病理性的偏执自我已经彻底被孤立,他的精神世界开始支离破碎,他的人格解体了。
4,理性崩溃,被幻想控制
纳什那些膨胀的情感需要是无意识侵入意识并控制意识的缺口,被纳什忽视了的无意识需要通过幻象一一表达出来之后,纳什的人格就彻底分裂了。无意识的那些原型已经形成一个个自我,他们相互独立,并常常取代纳什的现实自我。对于精神病人而言,当这些分裂出来的自我与正常情况下的自我常常发生冲突时,原本现实的自我会逐渐失去勇气和能力,逐渐完全受到幻象的控制。影片中,当纳什感到自己的“秘密工作”会危及家庭并表示不愿意再继续下去时,他受到了帕彻的威胁,并一次又一次地妥协,此时他的自我已经完全不强大,思想言行都被幻觉所控制。
当他被带入精神病院,并被告知已经患病时,他完全不相信,认为这是苏联人的阴谋,因为那些幻觉都是真实的。而当艾丽莎去探望他,并且把他自己整理的那些资料原封不动地呈现在他们面前时,他仍然不能接受现实,也就是说,他此时已经模糊了真与假的界限,一向引以为豪的理性彻底失去了作用。现实与虚假的挣扎使得纳什感到异常痛苦,直到他挖开手臂去寻找那个可以放射号码的二极管不果时,他才勉强相信了自己可能是真的有病。尽管如此,后来他又相信起帕彻的存在来,还编出了“隐身药”这种三流借口自我安慰。这时的纳什,理性已经彻底崩溃,只要是幻觉所说的,什么怪力乱神和超自然现象都会不假思索地接受下去,他对事物的判断已经是主观的而不再是客观的了,这便是无意识补偿功能的病理性实现。
——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