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统计, 今年前两个月全国房地产开发贷款同比上升了20.5个百分点,有12个省、区、市一季度的房地产投资增幅超过了30%。截至今年2月底,全国完成开发的土地面积、商品房施工面积与竣工面积同比分别增长33.23%、25.7%、44.27%。一批房地产上市公司的年报显示,开发商们还在大量囤积土地,个别开发商圈地累计囤积上万亩。尽管有以稳定住房价格为主要目标的“国八条”宏观调控措施,一年来不少城市房价涨幅仍然超过10%。今年3月以来北京、天津、深圳、广州等部分城市的房价更是持续猛涨。北京市商品住宅预售交易平均价格自2003年以来首次反超上海。深圳市虽有市政府新近出台的“深八条”稳定房价政策,商品住宅均价还是首次突破了万元大关。不知朋友们注意到没有,就是涨幅回落的上海、广州等城市的商品房也只是涨幅回落,并不是指房地产价格下降,房价还在悄然抬升。
按理说,紧俏的商品价格才会上涨。而目前的商品房价格却是在供给加大、需求萎缩的局面下一路走高。同时,全国商品房空置面积仍在以每年数千万平方米的速度增加,2005年房地产购置土地中有一半以上未完成开发。国家一再出台宏观调控政策,但往往雷声大,雨点小,反倒成了房价上涨的伴奏曲、助推剂,房价不仅没有下调,反而加剧了购房者控慌,已经买房的“房奴”们整日惶惶不可终日,担心利率再次上调,自己微薄的虚荣心受到打击,承担不了“月供”,被银行“按揭”,揭到皮包骨头。未买房者更多进入了观望状态,为自己当初“该出手时未出手”而懊悔,为如今无钱买房而上火,怎么也无法使自己的心情回归原有的平静。
现在国家挥舞起宏观调控的大棒,也是高举不敢使劲落下,就像母亲要打孩子一样,说得挺很,下手却轻,因为它不知道这一棒子下去会是什么后果,只能是边调控边看效果,不能伤着内脏,现在的房地产业可是地方政府乃到中央政府的经济命脉,如果房地产业不景气,那与之相关的300多个相关行业也会相应下滑,国民经济不知会下降几个百分点。这么冒险的事情自然还是慎重些好。地方政府特别是一些中小城市的政府正是抓住了中央政府的这种心理,逆势而上,大叫房地产过热那是几个大城市的事,我们这里的房价不但不高,反而与全国相比还很低,于是召开房地产产业开发研讨会,一些所谓专家也在“论述”所在城市的房价并不高,而且房价上涨是必然的,呼吁市民赶紧买房,一些所谓媒体也和开发商、政府穿上了连裆裤,也在用大量篇幅论述房价必然上涨的理由,为房价上涨煽风点火,于是政府大拆棚户区,“改善居民生活”,人为地涌现出大量购房者,而又紧缩用地规模,扩大城市规模,圈点农村土地,建设开发区,让市民心甘情愿地住到了“环境优美”的郊区,市中心区的土地从而不涨船高,为“高尚人士”居住区。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它的房价上涨速度紧排在上海、北京之后,令人大迭眼镜,就是上述操作的产物。经营城市好大喜功,热衷于大拆大建,导致部分居民对住房的被动性需求;一些地方政府被开发商牵着鼻子走,“开发商领导、市长决策、规划局执行”,造成了房地产开发的结构性缺陷及开发商大量囤积土地现象;土地审批从无偿划拨到高价招投标猛拐弯,使商品房建设成本突然加大;一些城市为“托市”出台“购房入户”等土政策;银行对房地产开发发放贷款持续增加……如此等等,加上开发商普遍炒作房价、房地产投资者队伍不断扩大、外资不断流入内地房地产市场等市场因素,房价逆市上扬成为必然。
那么地方政府为什么敢于对中央的宏观调控政策置若罔闻,甚至大唱反调呢?说是底就是一个GDP在做怪,是错误的政绩观所致。因为中央政府必须改变对地方政府和官员的考评体系,切实加强对地方政府的约束,确保城市规划发挥调控职能,惩戒用“土政策”对抗宏观调控的地方政府。从源头上解决问题,让各地政府真正负起责任来,促使房地产市场循着市场经济的规律走。到那时,房地产市场才可能出现一个合理的房价形成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