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做一个简单纯粹的人——读亦农先生《在鸟巢边跑步》有感
(2014-05-14 22:26:41)
标签:
转载 |
做一个简单纯粹的人
——读亦农先生《在鸟巢边跑步》有感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思想会让它走得更远。
作家亦农先生的《在鸟巢边跑步》,集合了他近年来的微博,记录了他在鸟巢边跑步时的寂然沉思,是他思接千载、视通万物之后撞击而出的心灵的火花。又借助于现代便利的通讯手段,每有感有思,即停下脚步编发于微博。没想到嘤鸣于友,好评如潮,影响广泛。
我认为,这本精粹的随笔集最大的特点,就是带给我们一场文字的盛宴,他以精致的汉语言为读者呈现出一串串珍珠般意韵悠远、畅达深邃的哲思睿语,看似简单零碎,实际上是他长期思考的结晶。因其文字与内容契合得当,相映生辉,相得益彰,可谓思想深刻而又超然于世之作,犹如洞悉世事的智者的经验,亦有世俗中人对生活的点滴感悟。亦农的文字风格,质朴隽永而又不失其华,就像他的为人一样,平实执著而多风雅之姿。读这样的文字,你会得到阅读的轻松、品读到一种快乐,你会在情操上得到陶冶、在品味上得以提升,你会受到一种淡然的感染、向往回归到一种简单的生活方式中去。而这一切,都需要有一颗如如不动的淳朴的心,在扰攘的物欲的俗世沉淀自己,修炼自己,看淡名利,安贫乐道。得之勿喜,失之勿悲,顺势顺生,宠辱不惊。而能够摆脱功利的考虑,葆有从容的心境,不易,这是一种境界。只有对自然、人事充满着宽容、感恩和爱的人,才能感知这种幸福。亦农先生传达给你的,绝对是人生的正能量。
我感到的是一种高度。而他却在送我的书上谦逊地写道:“胡言乱语,歪理邪说”。他把自己放得很低。而事实是,把自己放到尘埃里的人,没有人把他看低,而把自己抬举到很高位置的人,却从不会赢得人们的尊重。我由衷道:“不记得是哪位名人说过:真理往往从谬误中产生。今日的‘胡言乱语,歪理邪说’,难道不会成为明日的至理名言,经典语句?真理属于人类,谬误属于时代。即使有局限,也是属于时代。我们只追求当下正确就行,作家对社会的责任就是起一种引导和提示作用,仅此而已。”
《在鸟巢边跑步》分若干辑,每一辑又分若干小节,若干小段,分门别类,条分缕析,阐发对一个个社会现象、人世百态的批判,有感慨,有观点,有建议,有思考,森罗万象,容纳万物,关于人生、社会、文学、世俗、哲学、养生、伦理,等等……犀燃烛照,多角度多视角地观照这个光怪陆离的社会,从文本意义上来看,这是一部不可多得的社会学意义上的小百科全书。亦农颇具慧根,深得文章三味。记得一位学佛的朋友曾说过这样的话:“佛学的最高境界是容纳、圆融。不管好与坏,都容纳一点、圆融一点,这样才心胸开阔。也只有心胸开阔的人才懂得快乐、享受快乐;反之,斤斤计较,心胸狭窄,不容于物,自然是烦恼痛苦伴生。修行的目的,就是把慈悲心、菩提心发出来,打开心胸。唯如此,才能容纳一切。待能容纳一切之时,才是解脱;待能圆融一切之时,才有佛法。”
读亦农的文章,就可以得到这样的智慧。
随举两例,譬如,亦农说:“如果一个人对人或事物充满局促、不安或惶恐,只能说明他的内心还不够强大。一个内心强大的人,面对世界会很从容、冷静而客观坦然。一个人内心有多强大,就会为家人撑起多大的天空。”又言,“你悲或是喜,世界就在那里,不忧不喜;你去或是留,世界就在那里,不忧不喜;你生或者死,世界就在那里,不忧不喜……但你并不在世界之外,只要活着,就可以拥有那些最珍贵的东西,阳光、空气和水。”诸如此类珠玑,堪为文章冢卿,随处可拾。纯净的心灵都是相通的,亦农的话和佛学朋友的话,有异曲同工之妙。印度有句谚语:“一切河流交汇处,都是神圣的。”何况是人的思想。
而《在鸟巢边跑步》字里行间里所跳跃并传达的思想,就是普世的价值:爱、包容、简单、纯粹。就是要淡泊名利,沉淀自己。就是回归简单的生活,善待自己和他人。他所触及和探究的诸如冲淡、舍得、幸福、宽容、苦难、守望等人生哲学命题,无不透射出他所坚守和要弘扬的价值取向,这种思考和叩问灵魂的写作目的,不但使我们在阅读中能与作者产生戚戚之感,更能够获取心灵的慰藉,找到久违了的精神的故乡。
亦农是一个既执着又勤奋的作家,是一个有着责任感和使命感的作家,他不浮躁,踏实谦恭,又勇于探索。对文学有着一股殉道精神。他旅居北京后,像大多数人一样,做记者,做编辑,做策展人……按部就班。而像大多数人不一样的是,正当一切都干得风生水起时,他却毅然辞职,选择从事职业写作。殊不知那时图书市场已是昨日之花,但他无怨无悔。这种勇敢和抉择也从此使得他的文字中多了一重别样的意味,悲壮、沉郁、犀利,直指人心。几年来,亦农先生触类旁通,涉猎广泛,创作题材多样,类型新颖,从悬疑小说、职场小说到童话故事,再到诗歌、散文、文史等,完成了一次又一次的跳跃,而每次转型都异常成功。从惊悚小说《石佛镇》、《美人蹄》、《血纸人》到市井小说《北京记者》、《因为有爱》,到童话故事《龙迹》、《仙家奇兵传》等,尤其是近期出版的《七零后•私人史》、《在鸟巢边跑步》等,开辟了文学叙述的新形式,也完成了他心灵的又一次自我救赎。殊为可贵也殊是难得。亦农多次与我谈到,当下社会处于病态的物质信仰中,一切都显得急功近利,生活被匆匆的脚步所追赶,心灵很少有纯粹而宁静的时刻。多少人为了暂时的物欲,而委屈自己,甚至泯灭了自己曾有的内心理想和精神追求。为物所役,感知人生的时间就少了,心不宁静何以致远?而人生是否有意义,很大程度上,并非是外在的成功,而是是否有一份属于自己的独特领悟和坚守。几年来,他所写下的这些文字,都是基于此而发出的忧世之思。亦农可谓作家中的真作家。他把人性的弱点和私密的独白都化为冷静的思考,袒露于世。他不奢望自己的著作能够改变别人,他知道这不可能也不现实,他只希望自己是旅途中的指路者,沿着手指的前方就是精神的家园所在,就是灵魂的栖息所。这种悲悯情怀和古仁人之心,庶几是他所要达到的哲学高度和所呈现出来的文化品质了!
《在鸟巢边跑步》为亦农众多著作中较为别致的一本,在对平凡的社会万象的体察中,悟出许多人生的道理,也发现许多深邃的社会问题。可以说,这是一本充满探索气质和现实关怀的著作。不哗众取宠,不故弄玄虚,不藻饰,不张狂,只是平淡的叙述、诗意的情思和宁静平和的玄想,当然,其中不乏文人式的幽默与调侃,甚至有面对现实的无奈和对社会现象颠覆性的桥段。
什么是文学?王充《论衡》中曾这样说:“为世用者,百篇有益;不为用者,一篇无补。”《在鸟巢边跑步》就是一本“为世用”之作,森罗万象,容纳万物,它涉及的是对一个个社会现象、人世百态的批判,是一本关于人生、社会、文学、世俗、哲学、养生、伦理等等方面的一部不可多得的社会学意义上的小百科全书。是一部体察人生、感悟人生的有益之作。一卷在手,你可以随时轻松地阅读,反复地阅读,在阅读中领略读书的快乐,在快乐中收获不同的感受。须知,阅读的高度就是人生的高度。(杨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