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前,与叶征球相识于北京小小说沙龙。征球中等个子,干瘦,沉静少言,招牌性的微笑透着谦逊与实诚,清澈的眼眸闪着难以掩饰的聪明和机智。初识,只知道他做建材生意,喜欢写作。
后来,陆续读到征球的文章,雅气精致,生动深刻,不能不另眼相看。可能是由于工作繁忙,加之对自己的要求严格,他的作品并不多。但每每见到他的文章,我都必读。对于真正的文字,我向来心存敬畏。
读得多了,隐约感到他应该是个有故事的人。因为有故事,人才会沉静稳重,有深度和内涵。然而,每次文友聚会都匆匆来去,未及细谈。及至读到这本集子,种种疑惑才豁然开朗。
要了解一位作家,就读他的散文。虽然我写小说,但很少看小说,我最爱读散文。散文是心灵的写照,仿佛一位老朋友在你面前掏心掏肺地絮语,让你了解他的人生情结,和他内心深处最隐秘最不愿示人的痛疼。
年轻时我也写散文,常常为赋新词强说愁。后来疲于生计,散文写得少了。如今写小说之余,还会拷问自己:为什么不写散文?其一:不是不想写,是不敢写。有些内心的痛,至少现在我还没勇气用文字表达;其二,我过于浮澡了。自从走职业写作之后,我的心便拴在小说上,为了生计,我把写小说当作一门手艺。我得靠手艺谋生。
叶征球则不同。经商是他的谋生手段,写作是他的爱好和精神寄托,是他对往昔生活的回忆与诠释。因而,他的写作更纯粹。征球的文字颇具穿透力,短短几句话,就能直击人类灵魂最敏感最脆弱的禁地。唯有经历过人生大悲痛,而情感丰富敏锐的人,才能写得出来。
“我当时就昏倒了。”《心祭》开篇入题,极具震撼,让你不能不读下去。我坦陈:在读征球的这部书时,不止一次不知不觉中泪水已溢满眼眶。“哥哥如此决绝地离去,让我如何面对年迈多病的母亲?让我如何行走漫长凄冷的余生?”“哥哥走了,今生今世将不会再有任何的生命愉悦和苦难,能够真正抵达我的心灵深处。”“在冷苛的宿命面前,我无话可说。”……人生无常。类似精炼、痛彻骨髓的文字在征球的这部书中比比皆是。
情到深处皆文章。这是一部值得反复嚼咀,关照人生的书。叶征球的确是一位有故事的人。苦难的童年,坎坷的经历,对于写作的人来说,也算一笔大财富。文学是精神产品,愤怒出诗人,锥心的疼痛,化不开的浓情,唯有亲历,才能有这样至深的彻悟,才能写出如此动人的篇章。
叶征球似乎不是在写文章,而是在记录他的生命体悟。此时,文学不再是一种纯技巧的文字表演,而是血浓于水的情感表达,涓涓沽沽,自然成行。无病呻吟,矫情造作,弄风舞月的小资文学,虽有小情调小滋味,终难深入骨髓、催人泪下。与那种为文而文的作品相比,叶征球作品中的每一段话,每一个字,都沾着他自己的热血,你不可能不动心,不可能不感同身受,感慨万千。
叶征球是拿生命来叙写的,这样的文字才称得上是文学,才值得我们去反复阅读、吟咏、回味、收藏。读征球的作品,你会读出沧桑、坚强、彻悟,也会读出良善、感恩,和积极向上。他用文字抒说过去的挣扎,告诉你当下生活的美好,与对未来的幸福憧憬。
“我是一个笃信着善良、真诚和朴素的人。”生活中,征球不是那种胡乱敷衍之人,不浮夸,不侃侃而谈,凡事都很认真。更多时候,他总是做个默默的倾听者。在人群中最有实力的那个人,往往最缄默。
多年前,文友聚会,征球开着一辆泛黄的小面包(车是用来给客户送货的)。三二年后,他换了辆黑色高级轿车,载着我们去密云看紫荆花。此时,他的生意一定做得顺风顺水,财源茂盛。但征球并没有多少变化,依旧干瘦,沉静少言,脸上带着招牌性的透着谦逊的微笑。
为人诚实,才能结交长久的朋友。我们都愿与稳重儒雅、讲诚信的朋友来往。叶征球是一位儒商,究竟是他的儒得益于他的商,还是他的商得益于他的儒?或许,从这部散发着深情与墨香的书中,可以找到答案。
注:该文为叶征球老友新书《心祭》所做序。
前一篇:在缄默中自然生长(代序)
后一篇:喇嘛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