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我童年大部分时间在南阳安子营姜庄的外婆家度过。姜庄紧邻一条宽宽的淇河,沙底清水,潺潺涓涓从东南往西北去。若逢夏季涨水,则浩浩荡荡,不见头尾。也曾戏水河中,彼时年幼的我无论如何想不到,从淇河对岸走过的翩翩少年,便是杨府。
三十余年后,京华相聚,乡音未改。一个年过不惑,一个已知天命,白云苍狗,世事沧桑,我们都不再年轻。一样从偏僻的中原乡下,走到天子脚下,就有许多共同话题,加之性情相投,自然成了朋友。
品茗小酌,听杨府讲他的村庄旧事,以及过往的耳闻目睹,亦仿佛在我眼前,似曾相识。及至新书《村人村事》付梓,我有幸先读,捧起来就再难放下。杨府长我数个春秋,读其书如昏灯下听一位长兄促膝长谈,恍惚重回故土,村人邻舍,鸡鸣犬吠,音容笑貌,活色生香。
拜读过杨府的长篇小说,谋篇布局,颇具匠心;人物设置,主次分明;情节推进,有张有弛。而这部散文集,似乎更胜,堪称我近年来读到的为数不多的上品。好作品一定能吸引读者,且会使其一读再读,余味绕梁。
杨府自小被中原文化浸染,且具深厚的古文化功底,他的笔端自然流淌着一种古色古韵。多年的文字历练,使其文笔老到恣肆,看似闲散地信手掂来,实则小心谨慎,精雕细琢。如一位高级大厨,刀功一流,温火慢炖,耐心泡制。因而这文字便更精湛、更具质感,颇似北京老字号的熟牛筋,味美而有嚼头。
行文叙事拙中见巧,俨然大家风范。千二百字内,即能浓缩人生,反映世相百态。谈笑间人世艰辛,喜怒哀愁,尽在其中。又如武功的至高境界,以无招胜有招,浑然天成。正是这种大家修行,让你感觉不是在读文章,而是在品人生。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水土哺育一批作家。作家只有在散文里才会坦陈性情,剖白自我灵魂,此时作家最真诚最真实最可爱。读二月禾、周同宾、周大新、阎连科、刘震云、刘庆邦等,我更愿意读他们的散文。他们都是中原籍作家,不仅满口改不掉的乡音,且文字中也浸淫着古老中州的声韵。这种感觉,在杨府的作品中表现得更为浓烈。
学会文武艺,货卖帝王家,文章是写给识货的人看的。作家耕种文字,热暑严寒,枯灯独坐,费尽心力,始成文章。不识者以为可有可无,识货者则奉为珠玑。在北京阅读季开幕式上,我提出当代人要慢阅读。好作品需要慢慢品味,细细享用。而且,只有反复阅读,才能读出它的味道和精神,读出作者的苦心所在。
杨府身为杂志主编,日常公务繁忙。但百忙中仍见缝插针,笔耕不辍。长篇、散文相继出版,引起评论界广泛关注,也算是对他多年笔耕的回报。京城是个繁华地、名利场。虽不乏文人名家,但沽名钓誉、附庸风雅、徒有虚名者多。杨府是难得的为数不多的清醒者,不为潮流所动,鹤立独行,自成一家。
杨府用朝圣般的心爱好文学。读他的散文,你会感到什么是虔诚,什么是不敢对文字有一丝亵渎。这方面我自愧弗如。杨府的书,我会珍藏于身边,时时翻看,时时提醒自己:只有对文学虔诚,才会有好收获。
如今出版盛行,网络普及。喜爱舞文弄墨的,比喜爱阅读者还众。更有胡乱涂鸦,为阅读量点击率日写万儿八千字,泛滥如辽阔江上漂浮无数翻白的鱼籽……认真执著如杨府者,还有几人?在浮躁的当下文坛,杨府或许是最缄默的一个,相信时间会给他一个公正客观的评价。当那些热闹炒作的快餐文化烟消云散后,您便会看到珍珠般可以做为经典流传的大作。
大音希声。2013年立秋日,窗外酷暑依旧。我郑重把杨府和他的作品推荐给读者,希望您不要错过真正的作家、真正的文学。
注:该文为杨府兄新书《村人村事》所做序言。恭贺杨府兄新书!
前一篇:高级富人的追求
后一篇:情到深处皆文章(代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