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建功评北京小小说沙龙作家:于微妙处见人生
标签:
金融危机李小龙微软诺贝尔奖股市房价画皮阎崇年文化 |
分类: 亦农日志 |
亦农与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著名作家陈建功老师在一起
于微妙处见人生
陈建功
《天津文学》复刊,决定选发一组北京小小说作家的作品。以上六篇小小说的作者,好几位是我熟悉的。此前对他们的作品,或多或少都有过接触,此次一一读过,发现几位作家的创作都有了相当的突破。我的欣喜是不言而喻的。
王培静的《神奇药片》应该说是一篇“化腐朽为神奇”的作品。所谓“腐朽”,就是对于作家来说是平凡无奇世所习见的素材,或者说是过于奇兀离谱,写出来几近脸谱的素材,这些材料的使用,非有“神奇”的构思无以得其当。试想,《神奇的药片》如果纯粹用写实笔法道出,是不是会显得简单和肤浅?而现在所写,却有了“满纸荒唐言”的味道。“满纸荒唐言”,却真实地浓缩了当代人心灵的困境,道出了作家对社会和人生的感慨。王培静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北京小小说沙龙会长。出版过《秋天记忆》、《怎能不想你》、《王培静微型小说选》、《向往美好》、《王培静小小说选》等多部小说集。他在这篇作品中对“荒诞”手法的运用,是成功的。
如何更多地融入具有时代感的元素,使作品呈现新生活的风采,这是许多作家面临的难题。小小说,作为最为快捷地表现生活的文体,在这一方面做出努力是责无旁贷的。亦农的《七夕》就很令我欣喜。这是一个类似“炒股炒成了股东,泡妞泡成了老公”的故事,QQ这种现代人的聊天工具,固然为信息的交流提供了极大的便利,然而如果以为在“虚拟世界”里就可以肆无忌惮地寻求刺激,闹不好就“逗趣逗成了老公”。亦农是河南省作家协会的会员,做过多年的编辑记者,现在是一位畅销书作家。他的长篇小说《石佛镇》(第一部、第二部)长期位于畅销书排行榜前列。《七夕》虽为短制,但它洒脱风趣的叙事,足见作家的功力。
在贺鹏的《你把我看成什么人了》中,不到1200字的作品,描写男女关系就用了400字之多,如果以为这是作者的媚俗之举就大错特错了。因生活重压而变得卑微的女主人公,在心底固守着那最后的一份纯真爱情,倒是男主人公显得世俗和粗俗了。卑微者和高贵者之间心灵境界的反差,是现实主义创作中常常触及的命题。一句“你把我看成什么人了”,足有画龙点睛之妙,让我们为之动容为之自省。贺鹏是内蒙古作家协会会员、澳洲华人作家协会顾问,出版过《怪病》、《寻找自己》、《你是好人》、《天堂背后》、《贺鹏微型小说选评》等小小说集。能把一个古老的命题写出新意,是他长期笔耕不辍又勤于思索的结果。
爱情也是一个古老的命题,巧合更是小说之大忌。郁葱的《空中之恋》,写的是“千里姻缘一线牵”的巧合故事,但涓涓文字,细细道来,精准的细节描写,使两位主人公情感的起承转合都在不知不觉中进行了。显然作者是一位对生活非常敏感的人,把一个原本普通的爱情故事,一个几乎难以置信的巧合故事,写得有滋有味。郁葱是总参某部一位大校军官,业余从事文学创作和翻译,迄今已发表和出版各类作品近300万字,其小小说作品经常被《读者》、《作家文摘》等报刊选载。
一般来说,作品以讽刺、鞭挞为题旨者,似乎还好写些,以赞颂讴歌为主旨者,就有相当的难度了。李保田的《琴声悠扬》说大一点,是一篇对蒙古人民的友情赞歌。然而作家在这里不是单纯说教,而是一咏三叹地提醒我们,在人际交往中要注意“细节”,“我”正是细节处理得好,才赢得了蒙古朋友的真挚友情。这种真情就像那悠杨的琴声,余音袅袅,经久不散。李保田在《光明日报》工作,是北京作家协会会员、北京市丰台区作家协会副主席。曾经出版过《中国广告徘徊在世纪之门》、《李保田小小说一百篇》等。
在这组作品中,让我感到心情沉重的是宋新华这篇《局长
之所以在点评后总要把作者的情况介绍一下,是因为他们同属一个小小的文学团体,叫“北京小小说沙龙”。该团体于2004年由王培静、贺鹏发起成立,亦农、郁葱、李保田、宋新华都是最早的重要成员。他们组织作家去西部捐书,给郊区中学生办文学夏令营。无报酬,无经费,办活动、出杂志都是自己掏腰包,大家都乐此不疲。现在他们有自己的网上论坛和刊物《北京精短文学》,已发展网上网下会员二三百人。这是一个由北京乃至全国各地小小说爱好者组成的沙龙,大家共同的兴趣就是热爱读写小小说。这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风气,对于创作的提高,不无益处。
我注意了一下以上几位作家的年纪,最年轻的亦农也已经37岁,李保田年纪最大56岁,王培静46岁,贺鹏46岁,郁葱54岁,宋新华46岁。作为文学爱好者,他们都已不再是文学青年。他们痴迷于小小说创作,不为金钱所累,不被浮澡所扰,静下来精心打磨小小说这种微雕艺术,值得肯定和称赞。在这里我要祝贺他们已取得的不菲成绩,并希望他们能继续坚持下去,修成正果。
欣闻《天津文学》复刊,热爱文学的朋友们又多了一块发表作品和交流的阵地,祝《天津文学》越办越好!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