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歌星毛阿敏出道之初,也想通过唱哥啊妹啊的甜歌走向成功,可是不行,因为她的身体,她人高马大,与妖小可爱的杨玉莹无法比,而且她的声音比较粗犷,与甜歌皇后李玲玉无法比。于是,毛阿敏只好放弃走这条道,结合自身条件,她选取择了走自己特色的另一条路,她成功了,她的歌以大气磅薄,赢得了众多观众的心。
一个人不是想干什么就能干什么的,得受很多条件限制。当然,有的条件可以通过后天努力改进,有的无论你如何努力,也是没有办法实现的。怎么办?就要结合自己所长,发挥自己的优势,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也唯有如此才能达到成功的彼岸。
小小说也是如此。开始我也想写爱情的,但写了几十篇,却很少有人说好,有人说太假,有人说总是缺那么点让人心动的东西。我无目的地想,想写什么就写什么,能写什么就写什么吧,无所顾忌。于是我写散文,写诗歌,写剧本,写故事,写传奇。渐渐地我感到自己写传奇类小小说比较顺手,而且常常能有出人意料的神来之笔。朋友们对我的传奇类小小说也赞扬居多。我往外投稿,采用率最高的,也是那些富于传奇色彩的小小说。
2001年6月未,我与京华时报的编辑陈雪儿联系,想开一个专栏,她建议选一个主题,然后围绕主题写一组稿。我回顾自己十余年的创作,写得最多的是人物,于是,就写了五六篇小小说,围绕中心是“人物杂记”,陈雪儿编辑看后很快回电话:可以。于是我的专栏“人物杂记”就开始了,从周一到周五,每天一篇,反响出乎意料的好,他们的一个副主编还问:亦农是谁?会不会是一个五六十岁的老作家?有读者的电话打到编辑部说:文章深刻反映现实,看了令人感动,过目难忘等。我的许多朋友也来电话祝贺。
我想,一个人,一种性格,一种习惯性的思维,一种创作风格,时间长了会慢慢地在不知不觉中形成,无论你愿意与否。时任京华时报副刊牌的编辑陈雪儿说:一篇文章,不看作者名字,只看文字和情节,就知道是你写的,这就是风格。我很同意她的观点。
对于文学,我还只能说是刚刚踏上征程,说个人风格还为时尚早,我还会偿试多种形式、多种风格。但至少现在我知道了自己当前的所长,知道如何加以充分发挥和运用,这对将来的发展不无益处。
我想信这一点。仅朋友们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