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3、4、5、6、7、8、9,这几个数字,亦农老师还是知道的。尽管从小饱受“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熏陶,可惜亦农老师仍没能成为真正的专家学者教授博导,而今戴在头上的仍然是著名专家学者教授博导(假冒)的帽子。
但是,从0到9这几个数字,亦农老师绝对认得,而且知道若在1后面加一个0,那个数字它念10。
说这么半天,亦农老师想论证的就一句话:亦农老师不糊涂,亦农老师识得数儿。
现在,该说正题了,公务员有几套房?
数天前,亦农老师应邀去一个老朋友家吃饭,家在东四环以内,地理位置相当的好。老朋友今年60多岁了,户口不在北京,但他们夫妇俩来京居住已有两三年了。当然,他们不会去租房住,他们住的是100平米的二窒一厅加一卫的房,精装修,有空调,暖洋洋的。老朋友热列地向亦农老师讲:这房子是儿子的房。
那你儿子住哪里?亦农老师很惊诧:如果他儿子把房子让给父母住,自己出去租房子过日子。亦农老师一定佩服得五体投地,一定要亲自为他的孝心写一篇一百万元都不卖的大文章。不料,老朋友的回答让亦农小跌眼镜:他们夫妇还有一套房,比这个还大哩。
也就是说,老朋友的儿子夫妇只少有两套房。
你儿子真有本事,有两套房哩!他是做何工作的?一定是大老板?亦农老师一向很会表扬夸奖人。
老朋友很高兴,很自豪地说:不是大老板,他是公务员。我住的这是他们集体分的房,便宜得很。他们自己又买了一套,也好像没花多少钱。亦农老师终于整明白了——有了相关单位做靠山,公务员好像是不需为房子费心的。
于是亦农老师的好奇心又冒出来了,就想数一数公务员一般有几套房。好在亦农老师还是识得数的,100以内的数字绝对数不错。
假若夫妻俩都是公务员吧。老公单位给安排一套房,老母单位给安排一套房。这就两套了吧。亦农老师这话不是闭着眼瞎说,那些公务员所在的单位——相关部门可以以为自己员工方便为借口集体置房。举个例子吧,现在经济适用房难买,相关部门就以单位名义出面,找经济适用房的开发房说:给我们建五幢房吧。好家伙,这一声招呼公务员就再不用去拿着被子铺盖和咱老百姓一样排队购房了。人家坐在家里看着电视等着拿钥匙入驻吧。
这是形式之一,还有比如,直接在四环内找一块地理位置好、环境优美、方便出市入市的地,直接找开发商建房,直接给自己员工分房,直接入住。得,这更爽啊。你们非公务员要想住好地儿、住好房儿,就得拿巨款来买。咱公务员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咱自己建房自己住,都是单位里自己人,价格好商量啊……
此外,假如老公的父母有一套房,其父母又不幸早夭了,于是老公又继承了一套房。同理可证,假如老母的父母有一套房,其父母又不幸早夭了,于是老母又继承了一套房。假如夫妻俩有余钱,他们各自拿着相关证件比如户口本身份证之类的,似乎各自还可以买一套经济用房。当然,同时也不防碍可以再去买商品房。假如有人送礼,现在房子是固定资产,是有私权的,就送一套房子来。于是,公务员就有1、2、3……就有快10套了吧。再假如……
当然,这只是亦农老师理论上的推算,可能与实际情况有出入。你也可以说,你亦农老师在这里糊说八道呢。嘴长在你嘴上,你爱咋说亦农老师也没意见。
但亦农老师还是要说的:亦农老师不敢再假如了,已经假如得自己一脑门子冷汗了。中国才多少土地啊。现在是不允许说地大物博人口众多这样的词儿,咱就实话实说吧,中国这点地全用来盖房才能盖多少啊?而公务员同志就占去了多少房啊?怪不得现在房价上涨得厉害呢?
亦农老师的朋友的儿子还算是有良心的,他把父母接来住他们住不完的房,但有相当一部公务员就没有良心了。他们宁可让自己住不完的房长期空置着,让它长毛、生疮,让它一点点风化了。公务员的房子,公务员想咋处理就咋处理。那么多人没房住,那么多人买不起房,一家七口挤在30平米的破平房里,更有者钻过街地桥下面度日……管他们哩,与咱公务员是没有关系的。
亦农老师这话也是有依据的。举个例子吧。回龙观的经济适用房,开发若干年了,也建成很多年了,时至今日,到了晚上,仍有至少一半的房子黑着灯、空置着。为嘛呢?绝对不是经济适用房过剩了,没人买了。而是这些房早已有主儿了。“其实,这些房主都不止一处房,他们平常日子里住城里的房,只有到周六周日才去回龙观,他们把那里当度假别墅了。”TMD,丫的这帮人把经济适用房当别墅当度假圣地了。亦农老师并不是说,那里黑着灯的房主们一定全是公务员,但谁能说没有一个不是公务员呢?至少在亦农老师调查掌握的情况来看,有相当一部分就是公务员之家!
往深了想吧,现在制定房地产政策的,似呼都是公务员吧,即便不是,也是专家学者,好像比公务员还高级哩,他们的住房问题是如何解决的?亦农老师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亦农老师想说的是:假如他们也和亦农老师们一样是无房族,甚至是外地人,他们也需要浪浪大市场中去买商品房,那么,再让他们制定相关房地产政策,再让他们治理房价暴涨问题时,是不是就会出现另一番与今不同的景相呢?
原本是要数公务员有几套房的,写着写着,就跑题了。实在对不起。可是,现在社会上做文不对题的人还少吗?社会上出现的文不对题的事还少吗?
所以,你就凑合着读吧。
著名专家学者教授博导(假冒)亦农先生
2006年3月13日于北京哲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