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起草《消法》时,专家们一些有益的主张并没有完全被吸收。武高汉回至此,总结了"两遗憾一争论"。第一,是"举证责任倒置",这是给消费者一个特权,由经营者来承当举证责任。但当时的反对者认为,这会导致"消费者满嘴跑舌头,经营者哪受得了"。"我至今还认为,这是《消法》的一个遗憾。"第二,是"消协代表不特定消费者上诉"制度。武高汉举例说,"瘦肉精"毒倒7个人,实际受害人可能有几十、上百人,消协根据屠户卖了多少猪肉,推算有多少受害人,并代表这些受害人向法院起诉,要求赔偿、处罚,这样才能使造假者倾家荡产。遗憾的是,这一条建议也没有被接受。
所谓的一争论,就是那个缠绕我们多年的"知假买假算不算消费者?"。武高汉告诉记者,《消法》实践十几年来,对其中第49条"欺诈"的构成要素一直有争论,主要有"四要件"和"两要件"之说。所谓"四要件",指要有主观故意、消费者不知情、有合同协议、有具体行为,才构成欺诈;而"两要件"说,只要卖的是假货,并被消费者购买,就构成欺诈。武高汉认为,《消法》立法的本意应是"两要件"说。"而现在,我很痛心地看到,'知假买假不属于消费者'已成了一个法律名词并被争论不休,"这个问题,能不能够往前看一步,有没有人在知假造假售假?再往后看一步,一个社会没有发现假货,有一个人发现了,我们有没有必要去限制他的行为?我们是要鼓励消费者打假,还是打击消费者打假?"
中央电视台从1991年开始举办"3·15晚会",武高汉积极参与了历届晚会的筹划工作。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武高汉激动地说:"消费者被侵权案晚会几乎每年都有曝光,在观众中引起的反响也最大。""3·15晚会"的前身是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宣传咨询服务日。这一天,消协将集中面向消费者宣传法律常识,为消费者提供咨询和服务。3·15宣传咨询服务从1986年开始,举办了5次,每次武高汉都参加。当时活动已经在消费者中小有影响,而相应的曝光则越来越多。1991年,中央电视台和中国消费者协会共同筹划举办了第一台"3·15晚会",以后晚会每年举办一次,一直持续到现在。在这13年里,中消协始终是央视的支持者。
在历届的晚会中,我们总能听到武高汉的声音,而他的声音又总是代表了广大消费者。1996年"3·15晚会"把燃气热水器爆炸导致一名消费者死亡的事情曝光。其后果就是该厂倒闭了。当时社会上有一种说法"因为已经发生的事实,而使一个厂子黄了会不会不太值得"。武高汉当时就不那么认为,"如果是制造杀人武器的工厂,就应该把他关了,如果这个产品给人身体造成伤害的隐患很大,该产品就应该被禁止。"武高汉高兴地说,随后国家出台了禁止销售直排性热水器的规定,市场上少了个杀人的武器;1997年春节晚会曝光了一起少女的脸被炸伤的事故。法院在3月15日当天开庭,判厂家为少女赔偿10万元精神损失费。有人说,如果都照这样赔,企业将无法生存;而大多数人认为少女被毁容又岂止是10万元就能了事的。武高汉则认为,无论赔多赔少,"3·15晚会"将此事曝光后,公开地告诉了消费者有权要求精神赔偿,缩小了处于强势地位的企业和弱势地位的消费者之间的差距。
在去年的3·15晚会前夕,武高汉就向记者透露,为了更好的曝光,他们将首创悬赏线人。只要你知道假冒伪劣商品的内幕,当众揭发,有关部门就当众处理,你就能获得赏金。武高汉说:"《消法》是消费者保护自己权益的武器。而'3·15晚会'则是要呼唤消费者拿起这把武器捍卫自己的权利。"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