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调整期买不起房就得再等几年

(2008-08-21 20:37:05)
标签:

房产

    如果您不骂人不足以平抑心中郁闷之气,请您看完全部文字以后再骂好不好?——前识。
 
    本来,我最初拟用的标题是《若不努力工作经济适用房都买不起》,是想承接上期的文章《让收入跑过房价》。但觉得这样的标题容易引起误解,就改为现题。

    很多网友仅仅只是看了上期我的文章标题,内容都没看,就开骂了。我们的收入怎么跑得过房价?有人说,一般员工,哪怕收入增长30%、50%,房价只需涨5%、8%,就还是追不上房价,买不起房。何况有些居民收入的增长没超过GDP。

    确实如此。如果收入没有达到一定水平,是买不起北京这种城市的商品房的。

    但是,有谁说,必须是每个人都要买商品房?政府已经制定了三种住房保障体系。低收入家庭,租住廉租房;相当于中低收入的家庭,购买经济适用房;相当于中等收入的家庭,购买限价房。而商品房,是面向中高收入家庭的。

    没错,保障型住房,需要采取轮候制,需要漫长的等待,这在几乎所有市场化或向市场化转型的国家,都是如此,非独中国而然。在我国的香港,购买政府公屋,有的居民要排队五六年呢。

    没错,包括北京、上海等在内的很多城市,保障型住房都设置了户藉门槛,非常住户口没有资格购买。也许有一天,当政府的财力很雄厚了,可能将限价房的购买资格扩大到所有在当地工作的人。但目前,制度如此,我们单个人无力改变之。

    有购买资格但不愿意排队购买保障住房,或者没有资格购买保障住房的居民(外地户口),也不愿意租房,可以去购买商品房。可是,房价又太高,几乎超出了自己的承受能力,怎么办?

    譬如,有一位朋友前几天问我:想在北京买房,每平方米8000元以下,哪里的房子比较好?我没敢对这位朋友说,大学刚毕业两年就买房,是不是太早。因为每个人都有买房的权利。按理说,这位朋友一对儿(男女朋友)的月收入近2万,也不低了,却只能承受8000元以下的房价。更别说,收入低于这位朋友的,大有人在。可是,北京城里哪有8000元的商品房可买?

    于是,很多人就大骂。可是,高房价是骂得下来的吗?如果骂得下来,我们就坐在家里大骂好了。我担心的是,如果只是一味大骂,而影响了工作,说不定连现有的工作都丢了,更买不起房了,不但买不起商品房、限价房,连经济适用房都买不起。所以,还不如多花点心思,想想怎么保住工作,然后努力工作,提高自己的收入。或者想一想,我们身边有些朋友,也很普通,怎么就有能力买两三套商品房?可以向他们请教。

    这些年,我发现一个现象,凡是顺着某些人梦幻般的心理说话,就会大受欢迎,否则就会招骂。2004年、2005年、2006年,我写了一系列文章,认为房价暴涨是非理性的,泡沫迟早是要破裂的,但很多人说我不识时务。果然,房价一直暴涨到了2007年。可是,它毕竟还是要调整。今年以来,我想告诉人们的是,高房价不合理,需要调整,但不可能暴跌,宏观大势也不允许房价以平均高达30%甚至50%的幅度下跌,更是骂声如潮。难道我顺着大家的意思说,房价应该暴跌,它果真就暴跌了么?走向成熟的市场,不仅需要梦幻般的呼喊,也需要客观、理性的声音吧。

    房地产有上涨的时期,也有调整的时期,甚至也有暴跌的时候。但上面已经说了,目前观察,房价调整是必须的,但房价暴跌的可能几乎不存在。不过,没有人能准确说出这次房地产的调整期有多长,是两年、三年还是五年,否则他就是神仙。假如——仅仅是假如——这次的调整期有3年(调整,意味着房价平稳下跌、略为下跌或稳定),而你又能保持收入的较快增长,那么3年后,你买房的能力就提高了一大截,假如收入提高得够快,甚至就买得起房了。我最担心的是,由于某种外力的影响,调整未及结束,房价又反身向上,我们又如何追赶?

    我个人认为,房地产市场的调整期,正是购房的好时机。至于是今年年底还是明年上半年或之后,有待观察。但很显然,如果在楼市低谷期都买不起房,等楼市结束调整、反弹,就更买不起房了,那又得再等几年,等楼市进入新一轮的调整,同时收入也提高到一定程度之后。指出这一点,很残酷,但回避又有什么用,大骂又有什么用?

    不过,基本可以肯定,房价的暴涨暴跌,近期都不太可能,最关键的问题还是,尽力提高我们自己的收入。

    (原文发于8月22日21世纪经济报道地产版一戈看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