瞻仰《吸江兰若记》
标签:
杂谈 |
分类: 天涯孤旅 |
福州东北十余里,马尾港所凭依,是当地名胜鼓山。“自北而东而南,绵亘数十里,襟闽江而带东海”,形成了福州的一道天然屏障。此次来福州,李华与晓枫陪我登临此山。感觉山象一尊佛,面向闽江,背当东海,气势非凡。我们在途中停车,步行沿一栈道进入参天古木的深处。秋天的阳光不太强烈,林间的梅林还没到开放的季节,许多寺观都在修茸重整。在一片古梅中,一通摩崖石刻吸引了我,严格说来是那名字吸引了我:《吸江兰若记》。我凑近去,仔细阅读,发现文字多有不识。回京后,又查找资料,发现即便是收罗当地文献极全的《鼓山艺文志》也没有收这篇记文。网上引述的几段,也多有错漏,以讹传讹。于是自己就重新整理了此文,并将自己的理解记述如下。
作者林之蕃,生于明末,字孔硕,号涵斋,闽县(今福州)人。崇祯十六年(1643)进士,授嘉兴知县。居官清廉,不喜逢迎,被劾归。归隐后不轻易与人交往,但和涌泉寺名僧元贤、为霖精研佛理,弥月不倦,曾为元贤写下《福州鼓山白云峰涌泉禅寺永觉贤公大和尚行业曲记》。晚年隐居福州附近的唐屿。林之蕃对朋友有过这样的诗句:“若问故人生计在,石田茅屋隐山邱。”有《涵斋集》。http://s10/middle/4757984bgca4bd6e35a59&690
林之蕃的这篇文章有景致,有历史,有佛教,有文学,有思想,有情感。写风景时而气势磅礡,时而密线细针。叙事简洁条畅,明白如话。说理深邃幽曲,却直指人心。抒情又一慨三叹,荡气回肠。文字或骈或散,富有音韵之美。结构回环曲折,引人入胜。短短几百字,写尽了禅院兴衰和世道人心。
先看写景:文中写山下的闽江:“而槛外长江涛澜汹涌,风云开阖,舟楫往来,鱼龙出没,尽收佛几禅床之上”。现代人还写得出这种气势吗?
写山中梅花开放:“时值玄冬,梅花盛开。香聚岩谷,琼枝铁干,横斜倚立于苍崖翠壁间”。浓淡相宜,笔笔入画。
写四面群山:“四望岗峦之起伏,峰岫之联亘,若奔若蹲,若去若来,皆效于左右。”周振甫先生《文章例话》在称这种写景叫“举目四望”,不仅照顾周全,且把静态的风景写得灵动欲飞。
写兰若与涌泉寺的关系:“与涌泉上方相依。出门而寻师友,则方丈之典型在望,闭户而摄六根,则一室之精勤有所。是与丛林分而合、二而一者也。藏修之地,莫过于此。”二者互相为用,相得益彰。
写从涌泉寺到吸江兰若寺:“从(涌泉)寺门分小径,逶迤松荫,或高或下,或蔽或霍,可三里许,为舍利窟(即吸江兰若)。”廖廖数语,身临其境。
再看历史陈述。他写舍利院过去的繁盛:“余少壮时,每登山辄经过,见竹篱草舍,樵夫农父,熙熙相聚,宛然武陵源,心窃羡之。”直入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
接写此后的荒废,令人唏嘘:“曾几何时,兵燹荐臻,人烟断绝,向之村落荡为荒丘尽矣”,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接下来是叙事。他写三代和尚薪火相传持续不懈的努力。先穿插了进柳宗元关于山居的典,以说此禅院地势之绝妙。然后一句总结:“可谓难矣”。一声长叹,语尽气竭,不胜感慨。
文章引“一口吸尽西江水”的偈语,并以之命名兰若,取意尽吸江水入腹中,再化作甘露普度众生。寄妙理于滾滾闽江的景致之中,使一个不起眼的小庙,具有了非凡的气势,使之与涌泉寺相映生辉,成为东南名刹。
最后作者想到自己不见容于当世,遂生归隐之心,与前面的“武陵源”句相相呼应:“顾余衰且老,大事未明,修行无力逮,向平累毕,当匿影此山,以求无生之法。一公应分半榻相待。”作者把归隐的悲凉写得平易可爱,他竟要和尚分给自己半张床。
最后一句,面对身边景物发问:“清泉白石,其闻余言?”这些泉水林石,你们可要记得我的话啊。写得情真意切,语虽尽而意无穷。
文章以鼓山之奇秀写起,进而写涌泉寺的伟丽,引出兰若的幽美。文章以景入,以情结,情景交融,浑然天成。
文中写的三个和尚。永和尚即明末清初的名僧、涌泉寺第九十四代住持永觉元贤禅师,吸江兰若建成后的第二年,永觉元贤禅师圆寂,享年79岁。
一脉和尚,即作者称为“一公”者,是永和尚的徒弟。他继承师傅衣钵,监院勤勉。“含辛茹苦,为常住奔驰,尽形寿而已。”于71岁去世。
文中的罗信潮是一脉和尚的在家弟子,家有资材,出资重修吸江兰若。关于他没有太多的资料,只有《鼓山为霖和尚餐香录卷下》“为罗信潮善友举火”的祈祷文:火性无我。寄于诸缘。四大五蕴。亦复皆然。恭惟。罗信潮善友。孝悌修身。慈和接物。处世无着世之念。居家有出家之心。取莲国于金方。创兰若于石鼓。而今报缘告谢。撒手归来。回首风尘。一场梦事。须知生也是梦。死也是梦。直饶道个不生不死亦是梦。只如破梦而出一句。作么生道。以火炬打圆相云。不见一法即如来。始得名为观自在。遂掷火炬。”
林之蕃写下此记之后两百年,吸江兰若再次衰败。据《募建鼓山舍利窟吸江兰若碑》记载,同治五年丙寅(1866年),因吸江兰若“寝久而圯,其地租人,栽种地瓜”,鼓山涌泉寺第一百十八代住持净空禅师“自措已资,给还租值,而归地于寺。募化建筑文殊殿、净业堂等处,于七年戊辰(1868年)春落成,仍如原建所称。”如今庵门上的“吸江兰若”匾便是净空禅师所题。
现在当地政府又在翻修吸江兰若,但愿福州的文人,能写篇《重修吸江兰若记》,勒石于林文之侧,以供后人瞻仰拜读。
http://s14/bmiddle/4757984bgca51af781bfd&690
吸江兰若(re, 梵语阿兰若的简称,寂静处,后泛指寺庙)记
林之蕃
石鼓为海邦(福州)巨镇,奇秀殊杰甲闽中。山而涌泉,寺踞屴崱(li ze, 高峻),峰巅雄深,伟丽尤甲闽中,禅林(指涌泉寺)为诸山之所瞻。从寺门分小径,逶迤松荫,或高或下,或蔽或霍(此字右半边为一“亏”,查无此字,应为开朗的意思),可三里许,为舍利窟(佛窟塔林)。余少壮时,每登山辄经过,见竹篱草舍,樵夫农父,熙熙相聚,宛然武陵源,心窃羡之。
曾几何时,兵燹(xian,兵火)荐臻(zhen,屡次),人烟断绝,向(过去的)之村落荡为荒丘尽矣。永和尚购归常住,令苦行者垦辟,莳(shi,种植)蔬果以供僧。但所依数椽,犹山氓故物,敝朽已甚,居者不安。
一脉禅师久依坐下,忘身事众,乃化其徒罗信潮一新之。凡五间两榭,屏卫以垣墙,经纬以花卉,供金身其中,始终经营,所费不靳(靳,吝惜),至诚乐捨,可谓难矣。既落成,招余相过。时值玄冬(玄冬指冬季),梅花盛开,香聚岩谷,琼枝铁干,横斜倚立于苍崖翠壁间。而槛外长江涛澜汹涌,风云开阖,舟楫往来,鱼龙出没,尽收佛几禅床之上。四望岗峦之起伏,峰岫(xiu,山洞)之联亘,若奔若蹲,若去若来,皆效于左右。昔柳子厚(柳宗元)称山栖之宜有二:其地凌峻峭,出幽郁,则于敞空;其地处幽窅(yao,深远),蓊林麓,则于邃宜(
柳宗元《永州龙兴寺东丘记》:“游之适,大率有二:旷如也,奥如也,如斯而已。其地之陵阻峭,出幽郁,寥廓悠长,则于旷宜;抵丘垤,伏灌莽,迫遽回合,则于奥宜。”)。
今兹山之胜,即高明而爽垲(kai,地势高而土质干燥),复幽荫而荟蔚(林木茂盛),敞(开阔)与邃(幽静)实兼之,且与涌泉上方相依。出门而寻师友,则方丈之典型在望,闭户而摄六根,则一室之精勤有所。是与丛林(指寺庙,这里指涌泉寺)分而合、二而一者也。藏(隐居)修(修行)之地,莫过于此。一公曰:诚如高论,俟(等到)执事(尊称)息肩(放下负担),当投老于此,入法华三味(指禅修)。居士其为我名之。余笑指长江曰:岂不闻“一口吸尽西江水”(宋代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居士庞蕴 》:“后之江西,参问马祖云:‘不与万法为侣者是什么人?’祖云:‘待汝一口吸尽西江水,即向汝道。’”)语乎,请以名公兰若。顾余衰且老,大事未明,修行无力逮。向平累毕,当匿影此山,以求无生之法(指脱离六道的无灭无生之法)。一公应分半榻相待。
清泉白石,其闻余言?
癸卯(1663年)嘉平月(农历十二月)涵斋林之蕃题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