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图索骥(二) 杨眉摄影

标签:
杂谈 |
分类: 回顾 |
原以为在一篇博客里,就能把4日拍的所有图都说完,因而一股脑把所有图都放了上来。
一口吃成胖子的雄心壮志真是无处不在,就像拍摄当天,我还指望一天就能拍完整条上学的路——和其他很多别的曾想一步到位却最终无疾而终的事,一样——所以不能着急了这回。刚才翻看昨晚写的文,其实好多想说的话都没有说,症结就在于此。
而另外一个教训是,祖先发明“事与愿违”的初衷,在于告诉我们,所有“我以为”,都是操蛋的。
因而把按图索骥从单篇变成系列,这样一来,今后回松江拍的那些有故事的图,还可以依次贴上来,拾遗补缺。
这张图,松江中山中路南侧,普照路和谷阳路之间,一块屹立了不知有多久的水泥宣传玻璃栏的局部。
小时候,念小学的时候,中山路南侧是我上学走的路线,而放学回家,必定走路北侧。没想过原因,也没有过例外。
路南侧最让我记忆深刻的,就是这两条一模一样的宣传栏。
过去经年累月展出的图片,是一些奇奇怪怪病症里触目惊心的人体脏器。女孩子总是不敢看的,男孩子总是想方设法非要让女孩看的。一般,参天的香樟树下,茂密的枝叶投下阴森的影子,尤其是雨后,满地枯红的落叶和紫色被踩烂的果子,散发出略带芳香的腐败气息,更增加了一份抑郁。那样的气场里,其实就算是男孩子,看到那些实在是太直白的内脏照片,也难免怯怯。
如今,时过境迁,宣传栏的主题倒还没有变——难免让我确定地怀疑这个宣传栏隶属卫生局或某医院管理——贴满了“吸烟有害健康”的儿童手绘作品,虽然一样谈及生死,却柔软亲近了许多。说实话,画的还真挺一般,想象力也有限,大量先入为主的印象流和模仿抄袭的痕迹。但是,我们见证的永远只是变化的过程,从这个角度讲,无论是质变还是量变,都应该是让人欣喜的。
另,画面右侧,离镜头最近离焦点最远的,那半张被撕剩下的广告纸,我也仔细端详了一下。原来是重金求代孕的广告单。以基本常识和职业经验,我知道这一定不是卫生局和某医院的作为,就算他们有这样的业务,也不敢嚣张成这样明目张胆。留在我的图里,不是为了埋汰谁,和我先前说的理由一样,这是时间的痕迹,是这个时代大变化的一部分。为此,我反复使用景深预测按钮,确定所用的光圈能达到我想要的虚实效果。
最后来说说焦点。图的焦点,在玻璃反射的那片金黄的建筑上。
那是路北侧的一片民宅。小学高年级起,我就知道在那里底楼的某几户人家,偷偷开设了非法的私营的游戏机房。那个年代最初的街机已经铺天盖地,但是在那些昏暗的房间里,摆的都是最简单的红白机之类,却有丰富且不多见的游戏卡带,且地理位置隐蔽不宜被家长“踢馆”,更重要的是,按时收费,即便技艺不精也不必担心购买游戏牌子的巨大开销。
从小,我并不属于喜欢玩游戏尤其是街机游戏的那群小孩。但,或许是为了寻求那种偷鸡摸狗的刺激,更多,是为了迎合同学们的喜好和课余谈话的热点,我总高调地隐没在飞苍蝇的队伍里,用现在的话说,打打酱油。可见,小时候的我,情商比现在高很多,能有意融合在各种各样的人群里,迎合各种趣味。无论他们做的事情,我是否喜欢。这点足以让我现在显得稚嫩可笑。如果把那时的优点放在当今并升级换代,我想我也会是个混职场的高手吧,年纪轻轻升职加薪,有为青年一个,父母满意女人喜欢。
民宅底下的一排商铺,以前是没有的。读书的时候陆陆续续开过几家礼品店,卖劣质的便宜的贺卡和小工艺品。我想这应该是学区经济吧,也证明了那些年,这段路的主要消费力是徒步上学的小学生,而不是一墙之隔原县政府大院里的公务员们。
这段路,无论南侧或者北侧,在印象里,原本都要走上15分钟的。这次走了个来回,也不过十多分钟而已。当然,不是世界变小了,是我们长大了。长大以后又发现,他妈的世界原来那么大,今天看到一条微博,说去某地最近的距离是与心爱的人一起,哈,那按这个浪漫的逻辑,万一桃花依旧笑春风,不就哪儿都到不了了?
以前,常常在这一路撞见熟人,以前,好像满世界都是熟人。现在,要听一句乡音,也不那么容易了吧。所以若在茫茫人海里好不容易找到看着眼熟觉着亲切的人,可千万别错过了,那么大的世界,那么迷乱的现在,谁还能保证,再过10年,你还能遇见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