器材
(2010-11-02 11:38:23)
标签:
杂谈 |
分类: 随口一说 |
去厦门的那周,报社发了新相机。1ds markIII。
终于可以在大多数日子里,带着24/1.4 和50/1.4出门,感谢全画幅,感谢高像素。
于是小小的白金汉单肩包也可以显得富裕宽敞,甩在身后亮骚着,偶尔吸引发烧友们的艳羡。
曾经看到一个摄影师的自述,他说——原谅我实在记不住人的名字,尤其是外国人——他说,他只用24到50的焦段拍图,因为他接受不了与人眼看到不同的世界。好吧其实我没那么有原则和高底线,我只是认同这个观点。相对客观和绝对客观之间的哲学界定,本来就争论不休,但个人感觉,从技术角度来说,这个焦段的图片更趋理性,平实又深邃的美。
若非特别重要的采访,闪光灯一般也派不上用场,4节5号电池可以被我用上大半年。终于没有让我等到1ds markIV,如果有漂亮的高感光,580EX II大概也要被永久封存了。视觉艺术史上,每次大的变革和跃进几乎都来自材料的进步,越来越多微光的细腻画面,以前看得到拍不下来的瞬间,越来越多的出现在各种媒体上,不能不说是数码摄影带来的变革。相比D3系列,1DS最高3200的感光度是寒碜了点,但想想当时400感光度的胶卷不也一样拍图嘛,技术总能突破器材的极限,器材永远不是拍不好图的理由和借口。
不过要说借口的话,以上,其实也都是借口。
最近摄影包里,除了机身,两个定焦头,一台GR21,没别的了。不带闪光灯和长焦,还真他妈的省力。器材一多,单肩包伤肩,双肩包伤腰,腰包挂不住。好纠结啊。再说,世博会都结束了,饥渴了半年的突厥扒窃公司又要上班了,背的多丢的多,罢了罢了,冒不起那个险。
我大概属于拍图的人里不大在意器材的那种,每次自己要购置点什么,打一通电话给相熟的发烧友,听他如数家珍的搬出各种测评和数据,参数价格一样不缺。不过可惜,此君的图拍的还真的一般,应该水平只比我老娘高一点,而且我坚信,这高出的一点,只是器材的差别。因而我认同他对器材的追求,若不然,让他用俺老娘的IXUS,那水平孰高孰低,就真的不好说了。哈哈,兄弟,你知道我在说谁,别生气,气也没用。你就是我的镜头资料库,我以后还是会求你。
报社某部,有时候要求摄影部拍记者拍图,理由就是,这个题材难度太大,我们的相机拍不了。每次,我都愿意把我的相机借给他们,让他们自己去拍。当然,他们又会说,你们的相机太复杂,我们用不来……最可气的是,每次有危险的暗访,该部领导都会说,哎,我们的相机没法偷拍,必须要摄影记者。真他妈的无语,你们一个个可以握在手里的小相机不能暗访,难道我巨大的单反就能暗访了?可没办法,咱不能不把村官当官呐,每次,我只能借来文字记者的小相机,捏在手里,完成他们不能完成的任务。
前两天,社区报要我给新进的小朋友们点拨一下摄影。报社A叠只有4个摄影记者在干活,社区报更无法兼顾,只能靠小朋友们自己摸索,力求头版的图片能达到一定的要求。
我一如既往用大尺度的例子开场白:
这两天如果,你的女友正好在排卵期,你又很想和她ML,欲火焚身情况紧急,干,还是不干?
当然,回答是毋庸置疑的。干!
那没有TT,一时又买不到TT,你们,干还是不干?
。。。。。。。干!
那,怎么干?
。。。。。。。
于是男男女女们,纷纷无语了,对这个大尺度的问题,羞红了脸。
我只是想说,派出去的采访拍摄,太多的题材需要霸王硬上弓。有时候,硬件器材犹如搞不到的TT,有太多局限。知不可为而为之,就要冒风险,而且很可能为冲动逞强去买单。所以我们需要智慧和经验,需要在知道不能的时候,做可以做的事,确保万无一失。我一直觉得,知道自己不能做什么,也就知道了自己能做什么,然后,把能做的,做到最好。即便手里只有一台300万像素的小傻瓜,也一样可以拍出满足上封面的照片,只要方法得当。方式方法各人会有不同,可目的都是一个,得到你想要的,回避你不想要的,和谐社会,万寿无疆。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