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阿眉眉
阿眉眉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7,955
  • 关注人气:288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那个落水的孩子

(2010-10-19 22:59:17)
标签:

杂谈

分类: 随口一说

起床以后照例看前晚更新的博,顺便四下转转。

转去了小学同学的博,却不想,看到一则几近被遗忘的故事。

故事里大概说,21年前的中秋节,我的这位小学同学失足跌入通波塘,差点一去不回。

于是想起来,那天,我也在。

 

21年前的记忆,实在太遥远了。

让我们从通波塘说起吧。原名崧子浦或崧塘。明弘治十二年(1499年)松江通判原应宿浚崧子浦。嘉靖二年(1523年)林文沛浚崧塘。1977年冬浚治时,更名新通波塘。该河北起嘉定县黄渡镇吴淞江,经本县华潮、凤溪、方家窑等地,穿越淀浦河,接松江县的塘桥港,全长16公里。

中山小学在河的东岸,北面是中山路,马路越河为通波桥。通波塘桥再北侧,河南岸是原松江自来水厂取水口。据说很深,水冰凉。

21年前的故事,就发生在靠近取水口旁的岸边。

 

事发当天,我已经完全不记得是不是中秋,当然同学的叙述是绝对可靠的,因为在我们记忆里匆匆消失的片段对她和她的家人刻骨铭心。

但我能肯定一点,那天没有从大路回家而走河边闸道,并不是突发奇想。记忆里,在那天之前,那天之后,这条其实并没有近多少的“捷径”一直是富有冒险精神的少年们偶尔选择的刺激路线。

通波塘上曾有几处水闸,又是通船繁忙的航道,水闸和水闸间,离岸三五米远的地方,有水泥浇筑的类似“栈道”的建筑,河道两侧都有。平时有船停靠,船家会在水泥“栈道”和船舷间搁起木板,有时,也会用木板架起上岸的桥。

于是从河东岸上水闸,从水闸上“栈桥”,从“栈桥”上船,从船上西岸,活蹦乱跳的我们自以为找到了一条能更快回家的路。

其实现在想想也不无道理,平淡无奇无所事事的日子总是过的漫长,不断有小惊小喜小故事发生的日子也就让人觉得转瞬即逝。

时一起回家的同学互相住的很近,从学校到家走大马路只是一个“L”型的路线,虽然“L”型确实可以用来截弯取直,但仔细回想,除了从当时的县政府大院穿行至景德弄,实在没有别的近道可以走。后来,政府大院不再是平民百姓可以随便穿梭的,小孩也不行,所以发掘一条新路成了我们的当务之急

于是很适时的,这条水道满足了我们“不走寻常路”的年少轻狂。

 

当天下午,其实一开始都很顺利。直到我们沿栈桥走到平时的上岸地点,意外发生。

据落水的Y回忆,打头的是我父亲好友的儿子W,如果没记错,应该还有同一个幼儿园毕业的C,别的同伴我也真的记不大清了。落水的瞬间是发生在从水泥栈桥跳上岸边小船的过程中。这天也真时运不济,没有一块木板可以供我们行走,可能有风,船身在水波里漂动,忽远忽近。Y和W一前一后跳离栈桥,结果在船上只出现了W一个人的身影。一片惶恐中,低头看到了Y的书包飘在水面上,双手在书包两侧不停扑腾,水花一片。栈桥离水面很远,我们够不着。

这时我应该还在栈桥上,身边也有别的同学。可记忆到此几乎就中断了,只记得冲着岸上、船上大声呼救,也许有人逃走,也许有人去求救,这些都很模糊。

最清晰的画面是我泪眼模糊里看到一辆自行车从西岸飞驰而过,伙伴们大声呼喊,他没有停。

 

至于后来栈桥上的我和同伴,是怎么上岸,Y最终如何上岸,我完全没有记忆。也许是刺激太强烈,有些记忆被潜意识封闭在保险箱里,不愿再被提及。好像后来大家都吃了批评,好像时间一长对此事也就云淡风清了。如不是Y写在她的博客里,我都无法主动想起这段现在看来惊心动魄、命悬一线的故事。

21年后才开始后怕,是不是晚了一点。脑海里联想起,同年级3班的一个从未谋面的同学,因骑车摔倒脑溢血过世,当时他们全班胸带小白花哭哭啼啼排队从我身前走过的悲伤和震动,至今挥之不去。现在想想,如果Y当时真的“不幸”了,对我和我的同伴们,会造成怎样的影响,会在21年后想起时,仍深深内疚吧。

而Y,从小就是强大的。没有人比她更匹配“假小子”的殊荣。文章最后提到班干部,记忆里,小学里的班干部只是学习成绩的福利,成绩前10的同学总能捞到一官半职,这个情况为如今学而优则仕的社会现状打下了伏笔。我一直觉得她是适合做干部的,她的果断和刚烈,让我21年后依然记忆犹新。至于之后发生的故事,年代久远,模糊不清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