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 你做了什么
(2008-07-06 13:18:35)
标签:
杂谈 |
分类: 随口一说 |
很久以前的那个冬季,一个搞影像的艺术家找到我,要做一段采访。
题目是,昨天你做了什么。
看似简单的题目,我却产生了足够的职业警惕。
和我猜得的一样,艺术家的漫不经心,循循善诱,背后是企图望穿你心墙的犀利目光。
滴水不漏,我起先应对的游刃有余。记者的一天丰富刺激,如同孙大圣进了蟠桃园,随便摘几个放进筐里,就足够抵上寻常人的好几天。话题到敏感处,娴熟地一抹而过,礼貌地微笑。
因为事先打了招呼,艺术家对我隐私的窥探执着坚韧。我知道你想知道什么,我也知道想让你知道什么。
半场结束,转机出现。回避他的问题的同时,我入了套,开始反思自己虚伪的冠冕堂皇,开始自责是什么让自己变成曾经痛恨的模样。艺术家的助理调试机器的时候,我舒了口气,告诉他,继续吧,我把你想知道的告诉你。
他的脸上终于有了阴谋得逞时狡黠的笑。他说那我开始拍了。。。我点头,虽然明知他的机器其实从来没有停过。
话题展开后,我决定不再假装成一个天生的党的新闻工作者,重新变成了活生生的人。隐私还是很有所保留,但选择性的坦白足够一个圈外人YY了,他很满意,我轻松了一点。
从我的理解,这个话题唤起了我们希望回避希望忘记的记忆。简单到转述一个事件,了解隐去的细节与隐去细节的原因,能让你更加了解转述者的判断和取向。
窥探,大概是每个人的本能。当然还得有所区分:职业的窥探属于我们和国家安全机构的工作人员,或者这个希望把秘密做成艺术品的当代艺术家。另一种窥探总是刺向我们所在乎的人或者事,这和八卦不同,不光为了猎奇,小心翼翼,仿佛柯南探案,把无数线索串联在一起,还原成一个陌生且真实的形象。两者的区别在于,前者向老板交差,后者对自己负责。
以前写过日记,从来不觉得那是不能给人看的东西,只不过特定的篇章属于特定的人,也有特定的人在一些特定的篇章被阻止。文字从来都是被用来沟通和传达的,除非你把记忆用语言以外的形式记录在脑电波里,否则一次酒后胡言或者枕边梦话都有可能开启潘多拉的盒子。
偶尔会有伤害,有意无意。卖弄显摆他人的隐私应该被判绞刑,但更多的时候,无心的泄露大概也会击垮一堵坚硬的心墙,让好友落荒而逃,空间对你关闭,心灵从此断线不再有关联。干我这一行久了,便很会找对方向寻找线索,丰富对一个有所在意的人或者事的了解,因为除了拍图,这大概就是每天我赖以活命的营生。当然好在目前对仕途还无所渴求,所了解的东西只限于保护自己,远没到政治陷害权利交换的地步。
在反思。想道歉。请原谅。
没有由头,顺着这个故事这个思路讲下来,担心自己自作聪明的一些举动可能伤害过谁谁谁。
或者,不是非得到了做了错事才来道歉。虽然秘密就是用来泄露的,就像传统就是用来打破的。但想想自己对自己的保护,再想想对一些在意的人或事的强行了解,双重标准下是一颗极其贪婪自私的心。
我们不够坦白,是因为我们无力担当。对你我,都是一样。
最后一段回到文章的开头,艺术家的展览我去看了,脸部大大的特写。同样是拍图的人,我能发现,包括我在内的所有受访者,每一个回应,真的或者假的,在充满一堵墙的投影上,细微的迟疑肌肉的抽搐眼眉的躲闪。。。。。一清二楚,百口莫辩。其实和艺术家的对话非常精彩,只不过写这篇文章不为讲那个故事,以后有机会再写好咯。
呵呵,读起来,有些“隔壁王小二没偷”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