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积理而练识-马龙生评论
积理而练识-马龙生评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1,650
  • 关注人气:7,945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餐饮老字号“摘星”不能太当回事也不能不当回事

(2019-12-05 13:52:24)
标签:

北京

餐饮

老字号

米其林

分类: 生活杂感类——文章列表
据《北京日报》12月4日报道, 一份享誉全球的美食餐厅榜单,终于推出“京版”一星、二星、三星餐厅;而北京近60家餐饮老字号里,仅萃华楼一家摘得一星。对于这里的员工来说,在米其林评选中“摘星”,是他们从来没想过的事儿。“上班时手机突然跳出了很多信息,看到朋友们发来的祝贺,才知道上了米其林星级餐厅。首版北京米其林指南的发布,引发网友吐槽,沸沸扬扬中,最尴尬的是京城老字号们。对这份榜单,不少老字号餐饮企业都是一头雾水,表示“不知情”“看不懂”。“他们只出一份最终上榜名单,但其中的评价标准究竟是什么?”北京市餐饮行业协会会长汤庆顺也对米其林的评价标准持有疑问。“大家熟悉的老字号没有上榜,反而评出来一些本地人都不太了解的餐厅。”汤庆顺觉得,来自国外的米其林评选和中国人在美食上有不同的价值取向,这都无可厚非。“但至少应该让大家知道,这些餐厅是怎么评出来的。”

被冠以“享誉全球的美食餐厅榜单”,米其林的权威性到底如何,有待消费者检验。让“摘星”者感到意外,落选者一头雾水,也说明这个奖项的开放性、科学性存有争议。就连“摘星”的萃华楼总经理王培欣也直言,从这份名单来看,米其林对北京的饮食文化了解还是比较少,这里面很多东西并不能代表地道的北京菜肴。然而,从消费者的角度看,做菜好吃未必就是评价一家餐厅的唯一标准,就餐环境和店里的氛围,服务的人性化程度等,同样应该占有较大的权重。这一点,和餐饮界一些人的传统意识、地域意识,可能会存在比较大的落差。

堂堂北京60家餐饮老字号,只有一家恢复营业不久的萃华楼在一星、二星、三星的竞争中,摘得区区一星。说实在话,这的确有点惨淡。可实事求是地说,以这个榜单的“另类”和传统老字号餐饮的理念反差来看,这个“星”的价值也未必有多高,因此也不能就此说京城的餐饮老字号全都一无是处,所以不能太当回事。毕竟,米其林的榜单,只能代表一部分消费者,不可能代表所有消费者。谁都知道,餐饮这个行业,消费者的口碑效应、用脚投票,才是最硬的实力。榜单可以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但真正留住人的,还是要靠特色、口感、环境、服务等综合实力是否撑得住。只要能一直循着这些规律性很强的根本之点持续发力,榜单之类的东西就不必太在意。

但是我们也必须要看到,米其林榜单,毕竟也是餐饮行业一个富有全球特征的时代符号,一定程度上也代表了互联网时代的餐饮市场新特点。我们的老字号餐饮企业,如果要以“不进则退”的危机感来认识自身的经营局限性,千方百计来适应新时代的消费者,就不能对这份榜单不当回事。有人认为,北京老字号的背后,是老北京情怀在支撑,这话很对。可问题是,我们后代子孙的骨子里,还能保住多少老北京情怀?当老北京情怀越来越淡的时候,老字号还靠什么来支撑呢?

这几年,网上流行着“卖烤鸭的干不过卖鸭脖的”这句话。话虽然有点刺激,却也是餐饮老字号“固守传统重要,适应现代更重要”双重压力的真实写照。压力面前,态度决定着未来。我就不信,除了必须现烤现吃的传统烤鸭,驰名中外的全聚德,难道就开发不出另一款能适应现代人快餐零食、能网销快递的鸭产品了?是真的很难?还是根本没往那方面想过?一家北京老字号高层感慨,餐饮是市场竞争最激烈的领域,京城大部分老字号还是老国企风格,没有形成灵活的经营机制,很难留得住最优秀的人才。稍有分析能力的人都能感悟,这才是“60家老字号仅1家摘星”的根源所在,也是对这份榜单“不能不当回事”的沉重之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