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最强挑战者来检验“北京大工匠”的成色
(2019-08-04 22:25:32)据《北京青年报》8月3日报道,昨天,北京市总工会宣布,经过层层选拔,第二届“北京大工匠”30个职业(工种)的85名种子选手已经产生,从即日起,市总工会向社会发出邀请函,邀请具有拿手绝活的民间匠人,各行业的技术“大牛”参与第二届“北京大工匠”挑战者选拔赛。据市总工会相关负责人介绍,此次挑战者选拔赛报名不限学历、户籍和企业性质,只要服务于北京发展建设的人员均可报名。
据悉,选拔赛各职业(工种)将根据“种子选手”的人数按照“1:2”的比例选拔出“终极挑战者”,参加下阶段“北京大工匠”挑战赛活动。后续“种子选手”将与“终极挑战者”进行挑战赛,确定“北京大工匠”提名人选,原则上每职业(工种)不超过2人。后期将通过综合评审环节,确定各职业(工种)的“北京大工匠”1人,提名奖1人。
“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是中央高层几年前就公开倡导过的。这样的倡导,当然有着很强的针对性。一方面,全社会对技能人才的重视远远不够,国家引进各种各样的人才,但极少引进技能人才,国家对技师的教育、培养、培训、评价和奖励机制也长期不完善。另一方面,我们在人才评价方面重学历、文凭,轻职业技能。目前工程系列的评价分初级、中级、高级职称,无正高和副高之说,在评价层次上显得弱、低。
在职业技能的教育培养方面,问题也同样不少。笔者曾经为一位在出版社工作的朋友校对过几本中职教材,在校对时发现,这些教材都还是十几年前甚至几十年第一次出版的,很多内容不仅过时,而且可操作性也不够强,孩子们按照这样的教材学习,学不到多少有用的技能。还有,前几天笔者散步,走到一家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大门口,看到门口橱窗里陈列着本校的专业设置、办学成就等图文宣传。笔者在仔细看过之后,发现他们宣传的内容,很大一部分都是“某某领导来本校视察”、“某某大师来本校指导”之类的合影照,再有就是教室、实验室之类的硬件展示,而最能体现教学实力的内容,比如学生拿了什么技能大奖、学生在用人单位施展技能的风采等,却几乎没有。由此可见,尽管我国设立了“职业教育活动周”,高层领导还为首届活动周做出批示,呼吁全社会形成“崇尚一技之长、不唯学历凭能力”的良好氛围,但是由于对职业技能教育忽视太久,方方面面的问题,是不可能想到了就能解决的。
在这样的背景下,选拔“北京大工匠”引入擂台赛机制,不仅是对“工匠精神”的有力推动,对社会的正面导向也将非常突出。首先,“打擂选拔”具有竞赛的气氛,有了竞争也就有了悬念。大庭广众之下,而且又是在有规则、有监督的环境中,这样的PK,想不吸引人都难;第二,“北京大工匠”不同于概念意义较强、标准具有相对性的社会荣誉奖项,而是那种有着极强的专业性、极细标准性、细微差距也要令人心服口服的“硬本事”。而这种着眼于全社会的“技术之冠”评选,以往采取单位推荐、个人报名之类的做法,又很难做到人才不被遗漏,也难以使整个行业人人服气,只有广而告之招贤打擂,将此事最大限度地社会化,才能既确保公开、公平、公正,又使“北京大工匠”能在优中选优的程序保障之下,具有足够的含金量。
既然是打擂台,就要依靠科学的评选标准,规范的竞赛程序。要做到这些,当然不能仅凭感官测定,没有专家的参与,没有科学的检测仪器,竞赛就无法进行下去;在程序方面,当然要有公开透明的规则,公证人员的权威监督,否则同样不能令人信服。此外,考虑到赛事对社会的综合影响,擂台赛的主办者也必须要认识到,擂台赛决不仅仅是比拼技术的平台,也是人品的检阅台,品行不端的人当然不宜参加。那些难以验证、社会影响不大的人品瑕疵也还罢了,但是像诚信档案有着不良记录、以及比这更为严重的不良之人,就应该被排除了参赛者之外。
前一篇:减负后的社区如何彰显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