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系列微电影《大雨》留给我的两点总体印象(2012年旧稿)

(2016-01-27 11:39:12)
标签:

文化

微电影

大雨

影评

分类: 影视评论类——文章列表
系列微电影《大雨》,是依据发生在北京“7-21”大雨中真实感人的事迹创作而成,每集一个故事,独立成篇,共十集十个故事。在没有观看之前,受到一些宣传文字的影响,我一度认为这不过一些堆砌好人好事的概念之作,而在全部看过之后,我改变了自己的看法。

实话说,以此之前,我从来没有关注过“微电影”这一依托互联网发展起来的年轻艺术。而这一次在朋友的推荐下观看《大雨》,我却把每一集都认真看了两遍以上。《大雨》为什么能吸引我,我以为主要有以下两个原因:

一是创作者有一种认真负责的态度,有非常饱满的创作热情。微电影这种艺术,以前常被一些人理解为“练手”之作,其中不乏“玩”的心态。而创作者是一种怎样的心态,是会体现到作品中,从而影响到观众的。十集《大雨》,我不敢说每一集都完美无瑕,但是我敢说每一集的创作者都是认真下了功夫的。《老姚的北京》这一集,思想性不用多说,观众看得更真切的,还是创作者的尽心尽力。充分调动各种表现方式,给观众留下不少想象、品悟的空间。尤其是一些细节的设计,非常巧妙而意味深长。比如电影开头,大雨将至的阴沉背景下,一滴雨点恰好落在老姚的烟袋锅里,预示着这场大雨必然要与烟袋锅的主人产生联系;再比如,在一组闪回镜头中,繁华的都市、种种不文明的脏乱差、老姚叼着烟袋注视这一切的忧郁眼神交替出现……让人感觉这才是真正的艺术表现,而不是在堆砌好人好事。

二是艺术风格多样,给观众带来多种多样的艺术享受和思考角度。有的讲究相对复杂的人物和情节,给观众带来全方位、立体化的社会画卷。如《老姚的北京》、《七月》、《温情停顿》等;有的只讲一人一事,着重于细微之处的深入开掘,如《绝境》;有的似乎是根据演员的特点设计情节和语言,很有亲和力,如《双闪》这一集,主要角色和这一集内容的关系,几乎是一种互为因果式的成功;还有的是抓住特定环境中的某些非正常生活元素,把观众带入一个自己不熟悉的新鲜环境,体验一下如何使正剧幽默化的表达方式,比如《老将出马》。

精良的制作+互联网的传播能力,使创作、传播、观赏的互动更为容易,让人有理由看好微电影的成长空间,从而带动整个互联网文化的亲和力、感染力,最终让人们在喜闻乐见中,实现人心思善的引导力。作为以“7-21北京特大暴雨”为背景事件的系列创作,《大雨》做出了有益尝试,也希望能有更多的百姓身边事,能通过微电影以及其它网络文化的形式表现出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