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微电影《大雨》观感之八:包容的力量(2012年旧稿)
(2016-01-27 11:00:03)
标签:
文化微电影大雨影评 |
分类: 影视评论类——文章列表 |
系列微电影《大雨》之《绝境》,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裴毅把20万元借同学治病,不料引起了妻子莎白的误解。莎白负气在雨夜开车出行,却因为积水过深,汽车熄火断电停在水中。随着雨势增大,她无法打开车门逃生。陷入绝境的莎白展开了紧张的自救,她先是用伞柄和高跟鞋击打车窗,后来在裴毅的指点下,取出灭火器击碎了车窗。在经历生死几分钟后,她对人生和感情有了新的认识。
这是一部只有一个半演员的作品。说其一个半,是因为出镜的角色只有一个——莎白,而裴毅则有声无影。同时,这也是一部需要仔细品味的作品,莎白经历生死几分钟后,到底对人生和感情有了怎样的新认识?对作品只看一遍的人,恐怕很难悟出。
人物少,情节简单,是这部作品的特点。而这样的作品,如果不在情节推进、人物刻画的层次感上下功夫,是很难成功的。我个人认为,《绝境》在这方面做的不错。
第一个层次,莎白负气开车出走,把车停在桥下,给老公裴毅打电话吵架,由于情绪激动,她完全忽略了车外大雨造成的危险已悄然而至。当她的电话吵架告一段落,想继续开车时,发动机已打不着火。此时,她本想打着雨伞离车而去,但是拉开车门后,她看到外面的雨实在太大,又缩回车里给老公打电话,想让老公来接她,可由于刚才在电话吵架中,莎白的情绪太过激动,老公裴毅已经不再接她的电话。
第二个层次,莎白向老公求助无望,情况开始恶化——车门被锁死,车窗也被锁死。莎白用雨伞、高根鞋砸车窗,脚踹车窗均告失败后,感到了一种莫名的恐惧。隔着车窗的大声呼救,只招来了一只比她还可怜的小猫;听到不远处有车开过,她拼命地按已经不响的喇叭,想引起别人的注意,却依然无人理睬。
第三个层次,在心如死灰,近乎绝望之际,她放弃了一切努力,开始借助唯一的对外联络工具——手机,开始给老公发短信:“没有了爱,生活还有什么意义?”没想到,老公马上回复:“没有了信任,爱情还有什么意义?”“裴毅,是你骗了我。”“她已经是癌症晚期,要不是我们劝说住院,她活不到今天。”终于,他和老公又通上了电话。
第四个层次,心平气和之下,小夫妻几句话就冰释了前嫌。老公要来救她的声音,使她感到了爱的温暖。更为关键的是,裴毅关于“汽车后备厢里有灭火器”的点拨,一下子使她看到希望。她不顾一切在后备厢摸索搜寻,终于找到了灭火器,并拼尽全力砸开了车窗。
砸开车窗的一瞬间,莎白的头像从车窗缺口跃然而出,荧屏画面攸然一亮,观众的情绪也随之一振。影片结尾的这个画面,似乎在告诉人们:人际沟通的障碍,就像汽车的外壳,越是坚硬、严密,就越是经不起生活的冲击。如果莎白不是在一开始就和老公忘情地吵,也不会意识不到危险的存在;如果莎白和老公一开始就能心平气和地谈,老公也不会不接她的电话,最终导致自己身陷绝境。包容,理智,并非仅局限于陌生人之间,即使夫妻、亲人之间,同样也是需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