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微电影《大雨》观感之六:地下通道里的精神晴空(2012年旧稿)
(2016-01-27 10:57:14)
标签:
文化微电影大雨影评 |
分类: 影视评论类——文章列表 |
系列微电影《大雨》之《小夜曲》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大雨当日,音乐学院大三学生杨逸在演出途中被困在地下通道。通道中站满了躲雨的路人,有打算领结婚证的情侣,有焦急的工作狂,有面色难看的白领和一对母子,众人情绪焦躁而低落。突然,一个孩子不小心碰倒了杨逸的琴盒,杨逸在通道里拉起了小提琴,动人的雨夜小夜曲产生了奇妙的效果,大家的心变得宁静而平和。
一条宽阔的地下通道,此时走入了众多躲雨的人们,使之成了一个临时小世界。不同背景,不同身份,不同现实,使此时此刻“临时小世界”的人们,有着太多的感情需要渲泄,太多的抱怨需要倾诉。就连影片的主人公、那位小提琴天才青年,此时同样也是因为“时常身不由已,做自己不爱做的事”而受困于此。当那一对小夫妻为了买钻戒而争吵,当那位小男孩在担心回不了家,妈妈不停地安抚时,杨逸也在不断在电话中受到为他找到“大活”的张哥数落,指责他因为“下雨”而不能守时演出,扫了他的面子。
冲突,出现在小男孩出于好奇,按下了杨逸立在墙边琴盒的按纽,琴盒的盖子弹开,小提琴摔在地上。视琴如命的杨逸,一下子暴怒了,他的喝问,把小男孩吓得哭出声来。而在众人连哄带劝的时候,感觉有些态度过头的杨逸,一边向孩子道歉,一边用手指弹拨小提琴的琴弦。原只为让孩子开心。但是,当他弹出的曲调有些类似“生日之歌”时,小男孩无意间说的一句“今天又不是我的生日”,却一下子启发了杨逸。他意识到,有时候音乐比语言更善于表达,它与内心相连。
想到这里,在外面如注暴雨的和声中,杨逸随手演奏了一曲十七世纪德国作曲家帕赫贝尔的D大调卡侬,这首被世人赞美为“穿透脊骨的颤抖,直达灵魂”的曲子,确实“美得让人发呆”,使人沉溺在感动之中不能自拔。简陋的地下通道里琴场悠扬,听到琴声每个人,表情几乎都在变化。烦躁者平和了,争吵的平静了。暴雨之夜,每一个北京人都在经历着自己的特殊时刻。很少有人能够想到,一个地下通道里的小提琴演奏,却在以如此浪漫的形式,打动了所有的观众。
影片的结尾,当“张哥”告诉杨逸,因为雨太大,他给杨逸介绍的那个“大活”也临时取消了,让他不用再去了。此时的杨逸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今晚,我已经演完了。”谁都听得出来,张哥介绍的“演出”,在杨逸看来,基本都是“身不由已,做自己不爱做的事”。而只有今天大雨之夜在地下通道的这段演出,才是他真正以作品为媒,让不同性格,背景,阶层的人在瞬间产生共鸣,被同一种默契所打动。这才是音乐的魅力,这才是音乐家的价值。
所有的日子都是一个等待的延长,所有的心情都是一个渴望的继续。暴雨之夜,地下通道里奏出的小夜曲,给人们带来了一片精神的晴空,即使短时的心情晾晒,也能使黑夜到黎明的时间加快,从虚拟到现实的距离更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