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教育“去应试化”彰显教育理念的进步
(2014-05-24 01:14:55)
标签:
杂谈 |
分类: 时事评论类——文章列表 |
中国教育学会名誉会长顾明远在“第九届亚洲比较教育学会年会”上向记者透露:“在新高考方案里,英语不是退出高考,而是改成社会考试。即英语不再和以前一样,集中在6月的7、8、9日统一考试,而是由社会机构组织考试,学生高中三年可以考多次,成绩和大学英语四六级一样分等级。高考招生时,不同高校会对英语提出不同的等级要求。不太会按照等级折算成分数,计入高考成绩,而是以等级为主。”
(《南方都市报》5月19日报道)
此言一出,立即引起各地媒体的广泛关注,结合本地情况做出的各种解读也有不少。对此,教育部的回应,只是强调改革方案正在进行中,应一切以将来正式颁布的政策为准。而顾明远本人则称,有媒体称“2017英语退出高考”是对自已言论的误读,英语实行社会化考试、一年多考,并不等于英语退出高考。
事实上,顾明远所言,与此前以各种方式披露的高考改革方向大体相同。但是也透露了两点新内容:一是全国执行新高考方案的时间是2017年,而不是以前传言的“2016年”;二是英语成绩不再以分数计入高考,而是以等级为主。
对于这两点新内容的真假虚实,笔者以为,即使从教育部新闻发言人“既不肯定,也不否定”的中性态度中,从北京等一些省市“大幅调低英语成绩权重”的地方版教改方案中,也不难推测顾明远披露的信息不会太离谱。换言之,即使有些媒体说“2017英语退出高考”未必准确,但是未来的英语教育“去应试化”,却是可以基本确定的。
从“英语退出高考”再退一步说,仅仅一个“去应试化”,其实已经让我们感到很欣慰了。我们欣慰的是,那些对英语没有学习热情、未来又觉得用不着英语的学生,从此可以充分调整自己的学习结构,不被“学了扔,扔了又学”的痛苦应试所绑架。即使将来的学业方向或职业生涯有所改变,需要掌握英语了,也完全可以在不受统考制约的背景下重新学习;而对于即有学习热情、又觉得将来用的着英语的人,可以通过社会渠道选择学习、灵活考取权威认证的等级证书,以含金量更高的技能标准立身于社会。
当英语学习不再只为了应试拉分,而是有着实实在在的技能价值时,这样的学习,才能既可满足想学者的需求,又能避免没有现实需求者的学习之苦。实行社会化的“一年多考”,由学生自主选择考试时间和次数,对学生来说,也是一种真正意义的减负。高考是中小学学习的指挥棒,英语教育“去应试化”,肯定会对英语教学带来影响。影响有多大,现在还很难说,也不应该是值得关注的重点。总之,公众期待的英语教改,决不是中看不中用的“高考拉分”功能,而是实实在在的听、说、读、写应用能力。
在中国被诟病多年的英语教育,当然不是英语本身的错。而是错在多年来我们的教育理念上。只要能使英语教育朝着更实用,有实效,学的更轻松,有利于学生个性化成长,有利于学校多样化、特色化办学,就会引来民众的点赞。因此,英语只能算是“去应试化”的试点,以此为诉求的更多教育内容,也应该陆续推出。
前一篇:私家车“6年内免检”早该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