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公众为什么感觉不到“看病更省心更省钱”

(2013-11-11 10:07:24)
标签:

杂谈

分类: 时事评论类——文章列表

我国已实现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全覆盖。基本医保参保人数超过13.4亿,各级财政对城镇居民基本医保和新农合的人均补助标准提高到280元,新农合政策范围内的住院费用报销比例约为75%,城镇居民基本医保为70%。到今年,已有20类病种纳入新农合大病保障范围,在明确临床路径和限定费用的基础上,实际补偿比例达到70%左右。(《人民日报》11月10日报道)

站在社会的角度说,医疗保障的全覆盖,确实是一个历史性进步。我们不妨想一想,2007年之前,医保还循着“单位制”的思路。因此,在公认的医改三大难点中,其中之一就是“有人全额报销、有人享受医保、有人完全自费” 的公平之难。而在解决这一难的成效上,尽管目前的保障层次还存在着差距,但是医疗保障的社会化布局已经初步建立,在职人员看病,不仅不再受“单位能否报销”的困扰,甚至连垫付的钱也只限于自费部分。而那些非在职人员,从新生儿到在校大学生,只需按每人每年缴纳几十元“保费”,便可为孩子增添一份高限达十几万元的大病医疗保险。对于从来没有工作过的老人来说,医保问题也得到了解决。

这些进步,都是实实在在、谁也无法否认的。但是,这条新闻一经上网,却引来网民多达十几万条吐槽,大多对“看病更省心更省钱”持否定或怀疑态度。人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我以为虽然保障程度在提高是事实,但是充其量只能算是阶段性进步,群众的医保问题并没有全部解决,甚至还在不断产生新问题。

第一,医疗保障不能仅仅纵向比,还要横着比。近年来尽管政府在农、居医疗保障方面加大了投入,但是新农合式的医疗保障,相对于当前的医疗开支来说,不仅保障层次还比较低,而且横向来看,农民的医疗保障,与在职者、公职人员的保障水平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网民的吐槽不满,很大程度上是基于公平而发出的。因此,把农民医保尽快统一到城乡一体的职保平台上,放大保障效能,结束“碎化化”现状,依然是医改工作权重最大的“群众路线”。

第二,医疗保障不能完全盯着数据看“面”,更要关注死角看“点”。报道中举出的“看病更省心更省钱”实例,虽有一定的代表性,但目前并不具有普遍性。比如,医保政策的改进与医院过度医疗、过度检查的反差,就让人有政策利好被医院蚕食的感觉;取消药品加成的政策,目前还仅限于少数县的试点,多数人还没有被惠及;城镇居民保险和新农合基金购买商业医疗保险,目前同样远远没有普及;20类病种纳入新农合大病保障范围,事实上也远远无法涵盖“因病致贫”的所有大病,“自锯病腿”这样极端的事例,正是此类死角的生动典型。

虽然目前的医保政策还呈碎片化状态,但是从新农合这一“最短的短板”来看,“政府主导,公共财政支持”这一点,已基本实现了,这无疑是一种跨越式进步,这一点无论如何是无法否认的。但相对于历史欠账及广大群众的要求来说,这样的标准还远远不够。在不断“补短”的同时,下一步的医改,下一步的医改,一是应该致力于从横向比较着眼,做足公平文章;二是应该从重投入转向重管理,做足细化文章,全力消除保障死角。群众的抱怨,应该作为进一步改革的动力与方向,而不能认为群众要求太高而消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