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从两个角度来认识“赵锡永现象”

(2013-04-08 01:49:36)
标签:

赵锡永

不骗钱的骗子

怀才不遇

大众平台

实现价值

杂谈

分类: 时事评论类——文章列表
谜一样的赵锡永为何要冒充国务院研究室司长、国务院发展与研究中心研究员?既然是骗子,为什么又被相熟者普遍评价为低调、有学问、有路子、不差钱?近日,赵锡永的律师,代表赵锡永给出了三点解释:虚荣心太强,冒充行为能提高自己的影响力;法制观念弱,认为只要不骗钱,冒充官员不会造成很大的影响;自感怀才不遇,又真心想做点事儿。(《东方早报》4月6日报道)

对于赵锡永的上述三大动机,笔者套用一句网络用语来表达态度:不管别人信不信,反正我信了。尽管赵锡永到底骗没骗钱还有待司法机关的最终调查,但是我更相信这样的逻辑:骗子骗人的动机,未必全是为了钱。低调、有学问、有路子、不差钱,只是为了享受一下前呼后拥的当官感觉,就是为了证明自己的专业价值。应该说,只要承认人的需求多种多样,这样的骗子,原则上是存在的。

如果我们假设赵锡永的上述解释是真实的,那么类似赵锡永这样“不骗钱的骗子”,则从另一角度反衬出社会的某种病态——没有官员的头衔,说话就没有影响力,即使真心想做点事,也很难有适合自己施展的平台。

因为一次主办单位介绍来宾时的“乌龙事件”,从此成了“国务院研究室司长、国务院发展与研究中心研究员”, 赵锡永不予纠正,将错就错,这当然是他的错。但是,当得知赵锡永身份造假,云内动力当即解除了对赵锡永“企业发展顾问”的聘用。其只看赵锡永身份、不看其业内才能的势利之心,同样让人觉得很不健康。正是因为赵锡永本人和与其交集的社会各有各的不健康,所以赵锡永的犯罪动机,被称为“赵锡永现象”并不为过。

如何认识赵锡永现象,我觉得应该从两个方面来看:一是从个体角度说,是否怀才不遇,应该放在个人与社会相融的前提下来分析。以49岁的“高龄”报考体制内官员,先别说专业水平,年龄上就先处于劣势。再加上招考者“筛人”标准的相对性,即使专业水平真的不错,被刷下来也没什么不正常。那么,是不是就因为你被刷下来,当时的招考标准就一无是处呢?显然也不能这样认为。因此,既自信于自己的能力,又不纠结于报考结果;既自信于“天生我才必有用”,又不仅仅着眼于体制内,才是判定自己是否怀才不遇的心态基础。心态摆正了,虚荣心之类的性格缺陷自然就难以浮现。

二是从社会角度说,政府、行业组织以及媒体,能否为那些自觉怀才不遇的人,搭建一个类似“星光大道”的展示平台,让那些自觉舞台太小的能人,也有一个让社会认识自己的机会。我觉得,如果赵锡永的见解真的具有专业性、建设性,且能够通过这样的大众平台脱颖而出,他也就没必要通过“假冒钦差”来实现自己的价值。而于社会来说,这也是对资源的有效发掘和利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