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公益化还是市场化 出租车运营该有定规了

(2012-05-16 15:07:54)
标签:

杂谈

分类: 时事评论类——文章列表
在政府紧急督促正在检修的加气站恢复供气之后,已罢运一周的兰州出租车恢复了往昔的平静。表面上看,兰州出租车“加气难”的问题,此后有望得到改善。但有观察者认为,“现在仅仅解决了燃眉之急,并未撼动这个行业深层次的矛盾。”一些熟悉兰州市出租车行业的人士意识到,这场停运风波发出的警示,正是兰州出租业乱象的告急之声。(《中国青年报》5月14日报道)

出租车罢运事件,近年来已发生过不少,罢运的理由,也有很大的共性,几乎都是围绕运营、分配、竞争秩序等权利诉求而引发。这种目标简单的利益表达,只能通过政府对公共政策的自省与妥协,在利益协调的努力中,以新的利益平衡,使问题得到最终的解决。从报道中人们不难读出,在这起罢运事件中,兰州只是解决了“加汽难”这一最直接的导火索,政府——公司——司机之间的利益分配困局,依然没有触及。

常态化、制度化的利益表达又体现在哪里?如果政府的作为只表现在“救火”的时候,新的、更严重的危机可能正在酝酿之中了。

每天都需要像个陀螺一样不停地转动,无论刮风下雨,无论头疼感冒,每天一睁眼,就欠下公司数百元的“份子钱”,油价上涨,交通拥堵,特殊路段的动辄违章,使出租车司机不得不在拉活时挑肥拣瘦。乘客抱怨打车难,出租车司机抱怨收益低,政府在公共危机下强化管制,往往又只是扬汤止沸的应急之举……种种乱象背后,博弈日益陷入僵局。

政府介入太深,是人们对这个行业的普遍评价。总量控制,统一运价,把经营权授予公司,政府只在“形象管理”等方面对公司加以控制,却不管公司对司机如何盘剥。而一旦出现了罢运之类的公共事件,政府又要首当其冲收拾局面。实践证明,上述管理模式,不仅没有带来促进发展、提升服务的良性竞争,反而因为分配格局的不合理,最基本的“生产力”——司机的积极性受到抑制,使整个行业处于危机四伏的火山口状态。

笔者以为,作为地方政府,如果认为出租车是一个城市的门面,具有一定的公益性质,不能完全交给市场调节,那就应该像城市公交那样,以公益化或准公益化思路来解决问题。比如,一概取消“份子钱”,把“的哥”全部纳入公司员工管理,以出勤和服务标准作为主要考核项目等;如果认为出租车行业天生具有市场化特性,就应该以服务竞争等方式,把经营权直接授予车主。即使认为还需要公司来“过渡”,也应该对公司的经营实行“透明化监控”,保证政府对出租车行业的所有政策不被层层截流,最终落实到行业终端的司机身上。概括来说,出租车公司只能不赔不赚地充当政府的“政策腿”,而不能是社会化的利益主体,肆意盘剥司机没人管。

我始终认为,出租车经营权应该是优质服务的入行要求,不论是企业法人、社会自然人均有资格免费获得竞业资格。也只有这样拼下的经营权,才是真正公平的。问题在于,我们现在对于金字塔式层级管理太过依恋,忽略市场主体——车主兼司机的利益表达,对这个本该“散养”的行业,在管理上拿不出什么有效率、有效果的创新之举。公益化还是市场化 出租车运营该有定规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