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农药残留 茶企不要拿“国标”说事
(2012-04-15 16:41:32)
标签:
杂谈 |
分类: 时事评论类——文章列表 |
国际环保组织绿色和平近日在其官网发布《2012茶叶农药调查报告》,报告显示,经对北京、成都、海口等地的茶叶产品抽查检验发现,多个知名品牌产品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农药残留。针对于此,涉事茶企纷纷回应称产品符合国家标准。中国茶产业流通协会秘书长吴锡端表示,“农药残留”和“农药超标”是两个概念,该环保组织偷换了概念。不能说茶叶检测出来有农药残留就是不安全的,关键要看是否在标准规定的范围之内。(《京华时报》4月13日报道)
以中国企业一贯的“危机公关”策略来看,上述搬出“国标”来说事的做法,其实一点也不令人意外。但是,不管当事茶企怎么说,农药对于直接入口的茶来说,国标是一回事,百姓心目中的安全常识又是另一回事。企业再怎么说“符合”,百姓心中的隐忧也是挥之难去的。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当初暴发“三聚氰胺”事件时,三鹿奶业也完全可以说自己“符合国标”,因为国标里根本没有把三聚氰胺列入检测范围,可你能说这样的牛奶无害吗?在消费者分析判断能力日益提高的今天,当事企业再抬出落后的国标为自己辩护,只能在消费者心目中树立越来越差的形象。
不错,“农药残留”和“农药超标”确实是两个概念。但对于消费者来说,最强硬的概念,还是农药到底“有”还是“没有”。残留和超标,只不过是钝刀杀人和快刀杀人的区别。作为一个真正负责任、有作为的企业来说,建立自己的茶叶生产基地,打造真正的绿色、环保产业链才是正途,而不应该是躺在落后的国标上得过且过。
食品加工业滥用添加剂,总还有一个“为了口感或观感”的意图,而农药残留于茶叶,怕是连这点“好处”也不存在。不论多少,有农药残留的茶叶,总要影响到口感的。笔者有饮用绿茶的习惯,我就感觉到,有些绿茶喝完之后非常口干,没有半点唾液。刚开始还以为是茶的档次低,可后来升了一些档次,饮用后感觉稍好,但还是有口干、没有唾液的现象。前些年,这样的感觉是没有的。看到国际环保组织绿色和平的报告,我才意识到可能是农药残留的原因。
我们的国家标准,制定的指导思想往往是从生产环节的“国情”出发,让生产来决定消费。而企业又热衷于躺在国标上,相互默契发大财。作为消费者的我们,看来只能用消费行为,来做出自己的被动防御了:一是少喝茶,二是实在要喝也要喝的淡一点,谁让我们没有选择权呢?
以中国企业一贯的“危机公关”策略来看,上述搬出“国标”来说事的做法,其实一点也不令人意外。但是,不管当事茶企怎么说,农药对于直接入口的茶来说,国标是一回事,百姓心目中的安全常识又是另一回事。企业再怎么说“符合”,百姓心中的隐忧也是挥之难去的。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当初暴发“三聚氰胺”事件时,三鹿奶业也完全可以说自己“符合国标”,因为国标里根本没有把三聚氰胺列入检测范围,可你能说这样的牛奶无害吗?在消费者分析判断能力日益提高的今天,当事企业再抬出落后的国标为自己辩护,只能在消费者心目中树立越来越差的形象。
不错,“农药残留”和“农药超标”确实是两个概念。但对于消费者来说,最强硬的概念,还是农药到底“有”还是“没有”。残留和超标,只不过是钝刀杀人和快刀杀人的区别。作为一个真正负责任、有作为的企业来说,建立自己的茶叶生产基地,打造真正的绿色、环保产业链才是正途,而不应该是躺在落后的国标上得过且过。
食品加工业滥用添加剂,总还有一个“为了口感或观感”的意图,而农药残留于茶叶,怕是连这点“好处”也不存在。不论多少,有农药残留的茶叶,总要影响到口感的。笔者有饮用绿茶的习惯,我就感觉到,有些绿茶喝完之后非常口干,没有半点唾液。刚开始还以为是茶的档次低,可后来升了一些档次,饮用后感觉稍好,但还是有口干、没有唾液的现象。前些年,这样的感觉是没有的。看到国际环保组织绿色和平的报告,我才意识到可能是农药残留的原因。
我们的国家标准,制定的指导思想往往是从生产环节的“国情”出发,让生产来决定消费。而企业又热衷于躺在国标上,相互默契发大财。作为消费者的我们,看来只能用消费行为,来做出自己的被动防御了:一是少喝茶,二是实在要喝也要喝的淡一点,谁让我们没有选择权呢?
前一篇:房屋拆迁新司法解释带来两喜两忧
后一篇:问题胶囊的检定到底谁说了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