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达芬奇的“钓饵”钓住了谁

(2012-01-13 17:03:37)
标签:

杂谈

    被央视《每周质量报告》曝光的达芬奇家居公司,试图用“潜规则”封住媒体之口,并为此付出1000多万元的“公关费”。在发现希望落空之后,一怒之下,将此前秘密录下的与掮客和记者谈判的内容公之于众,使得那些长期运行于公众视线外的媒体与资本的龌龊行径浮出水面,相关人士面临被刑事指控的危险。(《法制周末1月11日报道)

    沸沸扬扬的“达芬奇事件”,从人们的印象中淡出已久,近日却突然又活跃起来:十几天前,达芬奇通过媒体,称有足够的证据证明揭黑记者收受贿赂等种种不当行为。让人感觉这一事件还没有画上句号,可能潜伏着蹊跷的案中案。上述报道,把这一案中案的部分细节公之于众,更加证明了在媒体、记者、打假对象之间,明规则与潜规则交织、正义与卑鄙混杂的混沌生态。

    尽管此事被推向复杂化,但是我坚持认为,达芬奇事件的起因——客户唐英对家具质量的指控、央视记者的初始调查是可信的,达芬奇自己也承认存在着夸大宣传,店面误导消费者等行为。如果报道就此为止,其实也算可以谢幕了。但是随后,因为达芬奇不甘心就此被“负面”,总想通过媒体潜规则来挽回影响,而在运作的过程中,达芬奇、中间人、揭黑记者之间谈合作条件的录音被公示,不仅暴露了当事各方“摆不到桌面”的真实人性,也使得原报道的正义性被大大稀释。

    人们不难悟出,达芬奇推出的“公关费+录音”策略,原本就有一箭双雕的考虑:危机公关,成功了更好。一旦不成功,录音成了证据,公关费起码也发挥了“钓铒”的作用。抓住人的贪婪本性“钓”住了你,到底谁在造假的判断条件,也就发生了转换。100万元的记者封口费,中间人是否给了记者暂时还说不清楚,但即使忽略这一点,记者辩解之苍白与达芬奇老板驳斥之有力,也是所有普通读者都能看的出来的。

    达芬奇案中案目前尚处于扑朔迷离阶段,但可以肯定的是,达芬奇被央视揭露的不端经营行为,消费者本来是认同的,但是试图从潜规则入手搞危机公关,想通过无中生有的“正面报道”漂白自己,把自己推向了越描越黑的境地;而暗访记者被达芬奇老板“暗访”之后,无法自证清白,也掉在“黑吃黑”的染缸里无法自拔。不难看出,无论最终是什么结局,此事都没有赢家。

    达芬奇的“钓饵”钓住了谁?目前还有待法律给出结论。但是“没有赢家”的痛苦现实,给媒体、给社会带来的警示也是沉重的:媒体是社会公器,新闻是社会的良心。新闻与广告、与私利“勾兑”太多,媒体、媒体人的最终结局,只能是被社会边缘化,自己把自己抛向让人半信半疑的可悲境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